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36:45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与许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5.全文以类比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附原文和译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衣戴帽,端详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他妻子说:“您很美,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的形象,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和他相差很远.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因为敬畏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敬畏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妻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到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到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缺点,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