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乐毅论》《汉高帝论》《魏武帝论》《秦始皇帝论》《子思论》的全文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8:32:38
求苏轼《乐毅论》《汉高帝论》《魏武帝论》《秦始皇帝论》《子思论》的全文翻译.

求苏轼《乐毅论》《汉高帝论》《魏武帝论》《秦始皇帝论》《子思论》的全文翻译.
求苏轼《乐毅论》《汉高帝论》《魏武帝论》《秦始皇帝论》《子思论》的全文翻译.

求苏轼《乐毅论》《汉高帝论》《魏武帝论》《秦始皇帝论》《子思论》的全文翻译.
乐毅论
自知其贤德足以称王天下而最终称王的,是商汤、周文、周武.自知其贤德不足以称王天下而最终称霸者,乃齐桓、晋文、秦穆、楚威、勾践.有人说:“图王不成,犹足以霸.”此论实在可笑!设使齐桓、晋文勉自强行商汤、周武之事,灭亡将已无时,遑论称霸!
王道,不可以等闲小用.大用则称王,小用则灭亡.曾经徐偃王、宋襄公处处以仁义之名行事,然而最终却身死国亡,为何?那是因为他们所施用的仁义,还远未能够达到他们所要成就之事所要求具有的那种贤德的水平.所以说,有可以平天下之道,却没有取天下之心的人,才可以与言王道.范蠡、张良,虽然不是可以辅佐商汤、周武那样圣君的贤臣,却也算的上是刚毅果敢,卓然不惑,一定要做出一翻成就的英杰.观吴王夫差困于姑苏,求哀请命欲降于勾践之时,勾践欲许之,而范蠡却坚决认为不可,劝谏勾践率越军急进猛攻,最后终于迫使夫差横剑自刎.楚汉鸿沟盟誓之后,霸王项羽引兵东归,高祖刘邦亦欲罢兵归国之时,而张良力谏:“此天亡项羽也,请大王急击勿失.”像这二人,都是认为以彼时之区区仁义,不足以用成就千秋大业的良机来做交换的.
可惜啊!乐毅名为战国一代雄杰,对于成就伟业的大道,不过是浅闻其一二而已,却强行大道,终落得亡命他国的下场.世人论及此事,皆以为燕惠王不肖,误堕齐人反间之计,使骑劫代乐毅为将,逼走乐毅,才是燕军伐齐功败垂成的原因,是一种不幸,而非用兵不善之罪.然而,愚以为即使燕昭王在世,齐人反间计不得行,乐毅亦将必败无疑.为何?燕欲强吞齐国,非秦、楚、三晋所乐见.今燕举倾国百万之众,攻齐国两城之残寇,而竟数岁不克,其军疲于外,则必有乘虚而入者.到那时,诸侯乘虚攻燕于内,齐人反攻于外,即使姜太公、司马穰苴在世,也难以力挽狂澜了.乐毅以百倍齐军之众,围齐残破之两城,数岁不能克,并非乐毅没有破城之策,他大概是想施用仁义以降服齐民,所以才没有下令燕军一鼓作气摧破残城.然而,以齐人久苦于齐湣王的残暴而论,若乐毅能够解围休兵,停止强征齐民服役,减免齐民的赋税,使齐民各归乡里,安其老幼之心,则齐民斗志不复,到那时,更有何人肯舍命共田单一起反抗燕军呢?奈何乐毅以百万之众,徒围两城数岁而不能决断,这才给了齐人实施反间之计的良机.
当战国之时,强弱之势日变,伐敌受并之事岂独在一国.乐毅以燕、齐百万之师围残城两座,大可下令急攻,灭之而后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因此,有欲平天下者,当矢志不移以行王道,无平天下之志和无行王道之才者,则当慎重决断自处于何地,不要到了最后图王不成,连霸主之位也失去,落得穷寇一般的下场,那就为天下所耻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