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的赏析或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3:36:57
《归园田居其三》的赏析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的赏析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的赏析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的赏析或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秽)”,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