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礼记·乐记》的【原文】、【注释】、【译文】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2:53:39
求《礼记·乐记》的【原文】、【注释】、【译文】谢谢!

求《礼记·乐记》的【原文】、【注释】、【译文】谢谢!
求《礼记·乐记》的【原文】、【注释】、【译文】谢谢!

求《礼记·乐记》的【原文】、【注释】、【译文】谢谢!
太史公说:“礼的品格、功能,实在博大众多而又盛美啊!它主宰万物、驱策群品,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研究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演变,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礼,依据人性制定仪,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做人的道理,千条万条,无不贯穿一条基本准则,就是诱导人们,使知仁义,并以刑罚相约束.所以,德厚之人,地位尊显贵重;俸禄多的享受荣耀恩宠,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意识,整齐人心.人的身体乘车马感到舒适,就以金饰车,又雕镂车衡,镶金错银,加上繁琐的装饰;眼睛爱看五彩美色,就设计了黼黻文章等花纹,使外表形态更美好;人耳乐闻钟磬等动听的声音,就调谐各种乐器以激荡人心;人口喜欢吃美味食物,就烹调出嘉肴异馔,或酸或咸,各尽其美;人情喜爱珍贵善美的物事,就以美玉制成圭璧,又加琢磨,以顺人意.这样下去,如何得了?于是,又制造了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等,防止过分奢侈,挽救衰败.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贵贱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等级,事事皆有适宜之度,物物文饰皆有节制.孔子说:“禘祭自灌以后,次序颠倒,我不愿再看了.”
周朝衰落后,礼制废弃,乐制破坏,大小不按等级,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妇女为妻.世上遵法律、守正道的人受侮辱,奢侈逾制的人名显身荣.
上自子夏这样的孔门高弟,犹且说:“出门见到纷纭华丽盛美的事物而欢喜,回来听到夫子的学说而欢喜,二者常在心中斗争,不能决定取舍”.更何况中材以下的人,长期处在失于教导的习俗、环境中了?孔子论卫国政治说:“必先正其名分.”但在卫国终于无法做到.孔子死后,受业门人沉沦星散,有的到了齐、楚,有的遁入河北、海内.岂不令人痛惜!
至秦统一天下,全部收罗六国礼仪制度,择其善者而用之,虽与先圣先贤的制度不合,却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仪,庄严肃穆,与古代相同.到汉高祖光复四海,拥有天下,儒者叔孙通增损秦制,制定了汉代制度.主体却是沿袭秦制,上自天子称号,下至僚佐和宫殿、官名,都很少变更.孝文帝即位后,政府有关部门建议,要重定礼仪制度,那时孝文帝喜爱道家学说,以为繁琐 的礼节只能粉饰外表,无益于天下治乱,没有采纳.孝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深通刑名之学,屡屡建议说:“诸侯是天子的屏藩、辅佐,与臣子相同,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如今却是诸侯大国专治其境,与朝廷政令不同,诸事又不向京城禀报,此事断然不可持续下去,流毒后世.”孝景帝采纳他的计策,削弱诸侯,导致了六国叛乱,首以诛晁错为名,天子不得己,杀晁错以解时局的危难.此事详载于《袁盎列传》中.自此以后,为官者但务结交诸侯、安享俸禄而已,无人敢再复倡此议.
今上(汉武帝)即位后,招纳罗致通儒学的人才,命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制度,搞了十余年,不能成功.有人说:古时天下太平,万民和乐欢喜,感应上天,降 下各种祥瑞征兆,才能够采择风俗,制定制度.如今不具备这些条件.皇帝向御史下诏书道:“历朝受天命而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的原因,却是殊途而同归,即因民心而起,随民俗确定制度.如今议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还有何指望?汉朝也是一家帝王,典法制度不能流传,如何对后世子孙解释?治化隆盛的对后世影响也自博大闳深,治化浅的影响就偏窄狭小,怎可不自勉励!”于是,以“太初”为元年改定历法,变易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庙、百官礼仪,作为不变的制度,流传后世.
礼是由人产生的,人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要争斗,争斗就生祸乱.古代帝王厌恶祸乱,才制定礼仪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致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致因欲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相得而长,这样礼就产生了.所以,礼就是养的意思.稻梁等五 味是养人之口的;椒、兰、芬芳的芷草,是养人之鼻的;钟、鼓及各种管弦乐器的音声是养人之耳的;雕刻花纹是养人眼目的;宽敞的房屋以及床箦几席,是养人身体的.所以说礼就是养的意思.
君子欲望既得到滋养而满足,又愿受到“辨”的限制.所谓辨,就是辨别贵贱使有等级,长少使有差别,贫富轻重都能得到相称的待遇.因此,天子以大路越席保养身体;身旁放着香草,用来养鼻;前面的车衡经过嵌错装饰,用来养目;车动时,鸾铃叮?,节奏缓和如《武》、《象》二舞的乐曲,急骤如《韶》、《濩》舞曲,是用来养耳的;龙旗下,九旒低垂,是用来养信用的.战阵上,以兕牛皮为席,车上手握处,雕成虎文,用鲛鱼皮蒙马腹,雕龙文饰车轭,是用来养威的.驾驭大路的马,之所以必须调教顺驯,才能乘坐,是为了养安.谁能知道,士人出生入死,邀立名节,正是为了养护他们的生命?谁能知道,轻财好施,挥金如土,是为了养护钱财?谁知谦恭辞让、循循多礼,是为了养护平安?谁知道知书达礼,温文儒雅,是可以安养性情的?
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图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懒惰的必危,固执情性的必亡.因此,圣人一概处之以礼义,就能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了.反之,若一概任情尽性,就会两者齐失.而儒者的学说使人两全其美,墨家学说使人两皆有失,这是儒墨两家的分别.
礼是治世辨惑的极点,强国固家的根本,威力施行的基本方法,事功名位的总表现.王公奉行它,可以统一天下,臣服诸侯;不奉行就会捐弃社稷,破家亡国.所以,坚韧的甲胄、犀利的兵器,不足以获得胜利,高大的城墙、宽深的沟池,不足以为险固,严酷的号令、繁苛的刑罚,不足以增加威严.按礼办事,就事事成功,不按礼办事,就诸事皆废.楚人以鲛鱼革,犀牛、兕牛皮为衣甲,坚韧如同金石;又有宛城制造的大铁矛,钻刺时犀利如锋虿之尾;军队轻利飘速,士卒像疾风骤雨般迅捷.然而,兵败于垂涉,将军唐昧战死;庄蹻起兵,楚国分而为四.这能说是由于没有坚甲利兵吗?是统领的方法不对头啊.楚国以汝水、颖水为险阻,以岷江、汉水为沟池,以邓林与中原相阻隔,以方城山为边境.然而,秦国军队直攻到鄢郢,一路如摧枯拉朽.怎能 说是因它无险可守呢?是统驭的方法不对啊.殷纣王剖比干之心,囚禁箕子,造炮烙刑具,杀害无罪之人,当时臣民懔然畏惧,生死不保.周朝军队一到,纣王命令无人奉行,百姓不为所用,怎能说是号令不严、刑罚不峻呢?是统领的方法不对头啊.
古时的兵器,不过戈、矛、弓矢罢了,然而,不待使用敌国已窘迫屈服.城郊百姓不须聚集起来守城,城外也不须挖掘防守用的沟池,不须建立坚固的阨塞要地,不用兵机谋略,而国家平安,不畏外敌,坚固异常.没有其他原因,只不过是懂得礼义之道,对百姓分财能均,役使有时,并且推诚相爱.所以,百姓听命,如影附形,如响附声.间有不服从命令的,以刑罚处治他,老 百姓也就知罪了.所以,一人受刑,天下皆服.犯罪的人对上级无怨无尤,知道是自己罪有应得.因而,刑罚简省而威令推行无阻.没有其他原因,按礼义之道办事罢了.所以,遵行礼义之道,万事能行;不遵此道,诸事皆废.古时帝尧治理天下,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大治,书传说是“威虽猛厉而不使,刑罚厝置而不用.”
天地是生命的本原,先祖是宗族种类的本原,君主与业师是国家治理、安定的本原.无天地那里会有生命?无先祖你如何能来到这个世上?无君主和业师,国家怎能得到治理?三者缺一,则无人能安.所以,礼上奉事天,下奉事地,尊敬先祖而隆遇恩师,是礼的三项根本问题.
所以,帝王得以太祖配天而祭之,诸侯不敢怀想,大夫、士也各有常宗,不敢祭先祖,以此来区别贵贱.贵贱有别,就得到礼的根本了.只有天子有郊天、祭太祖的权力,自立社以祭地则至于诸侯,下及士大夫各有定制,以此表现尊者奉事尊者、卑者奉事卑者,应大则大,应小则小的原则.所以,统治天下的奉事七世宗庙,有二乘采地的奉事二世宗庙,待耕而食的人不得立宗庙,以此来表现积德厚的,恩泽流布广,德薄的流布狭的原则.
大祭祀飨神,樽酒崇尚玄酒,俎实崇尚腥鱼,羹以大羹为先,是饮食贵本原的意思.飨神虽崇尚玄酒,饮用的却是薄酒;食尚黍稷,所饭还要加稻粱;祭尸先上大羹,饱腹的却是各种肴核杂饍,这是贵本亲用的意思.贵本是形式,所以叫做文;亲用符合实际,所以叫做理.两者相合还是文.只有再加入礼的初始状态那种质朴性,才算有文有质,达到礼最隆盛完美的阶段了,称为大隆.因此,樽酒尚玄酒,俎实尚腥鱼,羹尚大羹,道理是一样的.祭祀时,佐食不啐酒,一饮而尽;卒哭之祭有献无酢,参加祭祀的人除尸之外,不尝俎实;祝与佐食劝尸用饭,因礼成于三,三劝之后,礼数已成,尸停止用饭,虽再劝侑,亦不再食.以上三事道理相同,都是表示礼好其辨、有节制、贵本原的意思.大婚时祭神以前,祭祀时迎尸入太庙以前,丧礼从始绝气到小敛之间,礼的性质相同,都保留了原始的质朴性.天子大路用素色帷盖,郊祭时服麻布冕,丧服最重散麻带,道理相同,都是礼尚质不尚文的意思.斩衰(读如崔)之丧,哭声哀痛,不重形式;《清庙》这首祭歌,一人唱,三人叹和,情致殷殷,溢于歌辞之外;乐钟在架,却有时悬而不击,拊击钟架以为节拍;大瑟练丝制成朱红色弦,音质清越,却于瑟底穿孔,使声音重浊,道理也都相同,是重情不重声,亦重本原的意思.
凡礼都始于简略疏脱,加上文彩,才算完成,文彩又不可过盛,终须加以取舍,以合实用.所以,完备之极的礼,是情文并茂的;次一等的是文胜于情,或者情胜于文,二者具其一;最下等的违背情性,混混噩噩,有如同无,回复到了太一原始的状态.完备的礼能使天地合谐,日月光明,四时有秩序,星辰运行,江河流动,万物昌盛,好恶有所节制,喜怒无不适当.在下位者则顺从,处上位者则贤明.
太史公说:完美极了!树立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无人能有所增损.它情文相符,首尾呼应,富于文彩而不繁缛、有节制,明察秋毫而不苛细、使人心悦服.天下遵从就能得到治理,否则就生祸乱;遵从者得安定,不从则危亡.平民百姓靠自身是不能守礼的.
礼的本身实在深奥啊,“坚白同异”理论的辨析入微,与它相比,就会丧败破灭.礼本身实在太博大了,那些擅自制作的典章制度,及狭隘、浅陋的理论,与它相比,就会自愧渺小,望尘莫及.礼本身太高尚了,那些粗暴、傲慢、放纵、浅露而又轻俗自高之徒,与之相比,就会自坠形象,显露出浮薄来.所以说,绳墨既设,则不能以曲直相欺;秤锤已悬,则不能以轻重相欺;圆规和角尺摆在那里了,就不能以方圆相欺;君子精审于礼,人们就不能以狡诈虚伪相欺.因为,绳墨是直的标准;秤锤是轻重的标准;圆规和角尺是方圆的标准;礼则是人道的标准.但是,不守礼法的人不值得待之以礼,称为不守法术之民;守礼者才配以礼相待,称为守法术之士.能得礼之中道,不偏不倚,又能事事思索,不违情理,叫做能虑;能虑而又不变易礼法,叫做能固.能虑能固,加上对礼的无比喜好,就是圣人了.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下的极点,日月是明亮的极点,无究是广大的极点,圣人则是礼义之道的极点.
礼以应用财物为表现形式,以区别贵贱为文彩,以多少表示等级的差异,以繁简为要领.文彩繁多而人情淡薄的,是过盛的礼;文彩不足而人情浓厚的,是简易之礼;文彩和人情互为表里,揉合适中,才是礼的中流.君子能上得过盛之礼的文彩,下得简易之礼的人情,中不离中流之礼那样的文情适中,缓急左右不失于礼.所以说,君子的本性就是守中道,不偏激.能严格以礼义的范畴作为行动范畴的,是士君子.此外的是平民百姓.在士君子和平民百姓之间,既不象士君子那样拘泥,也不像平民百姓那样不守礼范,而是能徘徊周旋,随事曲直而变化,总不失礼之次序的,便是圣人.所以,圣人道德深厚,是多行礼义,积累所致;恢弘博大,是礼义拓广的结果;道德高尚,是礼义隆盛 原因;心智聪明,是事事尽礼的缘故.
太史公曰①:洋洋美德乎②!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③?余至大行礼官④,观三代损益⑤,乃知缘人情而制礼⑥,依人性而作仪⑦,其所由来尚矣⑧.
人道经纬万端⑨,规矩无所不贯⑩,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11).人体安驾乘(12),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13);目好五色(14),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15);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16);口甘五味(17),为之庶羞(18),酸咸以致其美(19);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20).故大路越席(21),皮弁布裳(22),朱弦洞越(23),大羹玄酒(24),所以防其淫侈(25),救其雕敝(26).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27),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28),事皆有宜适,物有节文(29).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30),吾不欲观之矣”.
①太史公:《史记》书中对汉代太史令官职的称呼,这里是司马迁的自称.另有不同解释,略.②洋洋:众多、盛美貌.《诗·鲁颂·闵公》:“万舞洋洋”,毛注:“洋洋,众多也”.又《索隐》说:“洋洋,美盛貌”.德:品格,功能.③由于把礼的范围扩大到人类社会以外,凡是客观世界中的秩序、规律、都称为礼.所以认为礼的作用、功能、非人力所为,是天赋的.其实,这是有意把礼神圣化的一种方法.自然界中的“礼”,与人类社会中的 礼是两码事:前者非关人力,后者则完全是人力造就的.④余:我.大行:秦官名,主管礼仪.⑤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损益:减少为损,增加为益.⑥乃:於是.缘:缘故,因由.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沿”字.人情:人具有的各种情感.《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礼:就是维护社会等级和秩序的规定或制度.古人有许多种解释,《史记·正义》说:“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把礼扩大到了人类社会以外的普通客体,这是儒者的普遍认识.又如《礼记·礼器》说:“礼也者,犹体也”.在《礼记·序》中,孔颖达引贺瑒的话解释说: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物体,“言万物贵贱、高下、小大、文质,各有其体”;二是指礼体,“言圣人制法,体此万物,使高下贵贱各得其宜.”前者是指万物的区别,或者说是秩序、等级,是客观的;后者指维护这种区别的制度,是人为的.后者才是真正的礼.儒者为了把 礼固定化,神圣化,才故意与事物固有的区别相混淆.⑦人性:古人认为,人的情感之中先天具有的部分,叫做人性.如《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⑧尚:久远.⑨人道: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古人有许多说法:《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思是,人道就是指仁义;《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又 有“君子之道”,小人之道等等.《史记·礼书》中所说的人道是指《丧服小记》中那种关乎人际之间等级关系的人道.经纬:即纵横,方方面面.⑩规矩:准则、标准.贯:贯穿.(11)这句话的意思是,使天下人有共同的意识和行动.海内,四海之内.(12)驾乘:即车马.驾为车,乘为马.(13)金舆:古代车由三大部分组成,上为车盖,下为车轮,中间的部分称为舆(参见《周礼·考工记》“舆人为车”条).舆就是俗话说的车架子或车盘,此处泛指车.金舆就是用金装饰的车子.错衡:车辕头上的横木叫做衡,又名车轭(《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邢昺疏:“衡,轭也”).镶嵌花纹的车轭,称为错衡.(14)五色:青、黄、赤、白、黑称为五色.此处泛指一切漂亮的色彩.(15)黼黻文章:《周礼·考工记》说:“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意思是青、赤、白、黑四种色彩,两两组合成的花纹,分别称为黼黻文章.又《尚书·益稷》“黼黻”孔疏说:“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黻谓两‘已’相背,谓刺绣 为‘已’字,两‘已’字相背也.”文章的花纹也是固定的,如《周礼·司服》注所说:“古天子冕服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之类.表:动词,表而出之的意思.能:之省文,同“态”字.(16)八音:八类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乐声.八类乐器名见《周礼·大师》:“播之以八音:金、石、土、草,丝、木、匏、竹”.(17)五味:酸、辣、苦、甜、咸,合称五味,此处泛指各种美好的滋味.(18)庶羞:泛指美味食品.《周礼·膳夫》“羞用百二十品”,郑注:“羞出于牲及禽兽;以备滋味,谓之庶羞”.意思是,肉类食品称为羞;各种滋味齐备的羞称为庶羞.庶,就是众多的意思.(19)酸咸:酸味、咸味.这里泛指滋味,可译为或酸或咸.(20)琢磨:玉、石的加工方法.《尔雅·释器》说:“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圭璧:玉器.大圭又名珽,就是笏板.璧是圆片形玉器,中有圆孔.璧径称为羡,孔称为好,边称为肉.《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yuàn,院),肉好若一谓之环”.即只有边是孔径尺寸二倍左右的才称为璧.如《周礼·考工记·玉人》说:“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又圭璧为同一物名.如《周礼·玉人》说:“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按郑玄的解释,圭璧就是“其邸(即“底”字,指圭下部)为璧的圭.(21)大路:相传是殷王使用的车子,木制,以其简质近古,周朝以后祭天时使用.《礼记·明堂位》说:“大路,殷路也”.郑玄注:“大路,木路也.”“汉 祭天乘殷之路也,今谓之桑根车也”.古书对大路的解释很多,除木路之外,又有玉路、金路、革路等,还有的认为凡天子赐于臣下之车,都称为大路(参见《左传》“僖28”、“定4”、“襄19”注等).越席:即蒲草席.(22)皮弁布裳:以白鹿皮做冠,白缯布为裳,是天子朝服之一.与皮弁相配的衣裳(上身所着为衣,下身所着为裳)都用素缯布.不加染色,也是表示俭朴的意思.(23)朱弦洞越:《集解》引郑玄语:“朱弦,练朱丝弦也.越,瑟底孔.”“练朱丝弦”是指用经过捣练的熟丝,染成朱红色,制成的弦.熟丝制成的弦,柔软坚韧,弹性好.(24)大羹:又作泰羹.淡肉汤.玄酒:祭祀时用酒之中最尊贵的一种,是用水代替的酒.(25)淫侈:《尔雅·释诂》:“淫,大也”.侈即奢侈.故淫侈的意思是大奢侈,或谓之太奢侈、过分奢侈.(26)雕敝:即因雕零而破敝,可译为衰败.(27)序:次序、秩序,即等级.(28)黎庶:黎民、庶民的省称.分:分别,分野.(29)节文,有节制的文饰.文就是文采、装饰.(30)禘:四时祭名.灌:祭祀中的一个步骤,指以酒灌地.
周衰,礼废乐坏①,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②.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③.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④,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⑤,入闻夫子之道而乐⑥,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⑦,渐渍于失教⑧,被服于成俗乎⑨?孔子曰“必也正名”⑩,于卫所居不合.仲尼没后(11),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12),或适齐、楚(13),或入河海(14),岂不痛哉!
①乐:古人所谓乐,除了指如今所说的音乐之乐外,还包括舞及舞所执器具,如干戚羽旄之类,参见下篇《乐书》.儒者变为礼、乐、刑、政,为治国四项根本,故乐的兴废十分重要.②此语出《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何晏注:“三归,娶三姓女.妇人谓嫁曰归”.邢昺疏:“礼:大夫虽有妾媵,嫡妻惟娶一姓.今管仲娶三姓之女”,不合礼法.③奢溢:奢侈超过限度.满而外流称为溢.僭差:指差失、错谬.《尚书·大诰》:“天 命不僭”,孔安国注说:“以卜吉之故,大以汝众东征四国,天命不僭差.”意思是:卜既得了吉兆,这是天命,必无差错.④高弟、弟子中次第高者.⑤说:通“悦”.⑥夫子:先生、长者尊称为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尊称.⑦中庸:中等材能的平常人.庸作用或常解(见《说文》:“庸,用也”;《尔雅·释诂》:“庸,常也”),⑧渍:浸渍、濡染.⑨被服:被子和衣服,作用是复盖和包裹.本 句中被服二字做动词使用,词意与其作用意同.⑩必也正名:必须把名分与实际不合者纠正过来.语出《论语·子路》.名分即身分、等级.(11)没:通殁,意为死亡.(12)沈湮:沈通沉,沉沦;湮,湮灭、埋没.(13)适齐、楚:去齐国和楚国.事见《论语·微子》:“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大师、亚饭,乐官名;挚、干,人名.(14)入河海:事见《论语·微子》:“鼓方叔入于河”,“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包咸解释说:“鼓,击鼓者;方叔,名;入谓居其河内”.古以 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又孔安国解释说:“阳、襄皆名”,那未少师、击磬为乐官名.海,邢昺解释为海内,地域不详.大约是指四海之内,谓其居无定址的意思.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①,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②,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③,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④,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⑤?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⑥,数干谏孝景曰⑦:“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⑧,以错首名⑨,天子诛错以解难.事在《袁盎》语中⑩.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①悉:都、尽、全部.内:同纳.②济济:盛多貌.③天子称号:即皇帝.古有三皇五帝之号,秦始皇统一后,于三皇三帝各取一字,合为皇帝,作为天子称号(见《史记·始皇本纪》).④道家之学:主张清静无为、不事更张、因俗而治、与民休息的学说,哲学上崇尚虚无,属唯心主义范畴.《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⑤躬化:躬自实行.全句的意思是:为什么要实行它呢?⑥刑名:又作形名,战国百家之一,即名家.⑦干谏:干预或触及(犯)别人(君)的心意,并告诉他善或不善.本句中的意思就是向 孝景帝提出劝告.⑧六国叛逆: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六”乃“七”字之误.七国指:吴、楚、赵、济南、菑川、胶西、胶东.《集解》说是上述前六国,另有齐孝王狐疑城守,故不与七国之数,谬甚.七国本来不包括齐,《史记·吴王濞列传》所载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