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与历史上那一王朝的文化制度类似,你如何看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17:31
八股取士与历史上那一王朝的文化制度类似,你如何看待?

八股取士与历史上那一王朝的文化制度类似,你如何看待?
八股取士与历史上那一王朝的文化制度类似,你如何看待?

八股取士与历史上那一王朝的文化制度类似,你如何看待?
你的问题比较奇怪,说的不清楚,能不能再详细说一下.下面我把科举制度的整体情况说一下,如果需要别的内容再联系我.
中国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完善于唐代,发展于宋代,中落于元代,鼎盛于明代,终结于清代.江南贡院先后出了风流解元唐伯虎,神话之父吴承恩,桐城派主帅方苞,扬州八怪郑板桥,儒雅文士吴敬梓,乡试考官袁子才,五四领袖陈独秀.科举前的选官制度由民主选举而产生.当时部落联盟首领在选择继承人的时侯,必须听取联盟议事会的意见,而不可以独断专行.被推举的继承人,要经过多年的考验破,并取得氏族成员的广泛信任和拥护之后才能担任.例如尧在晚年时,由四"岳"(部落酋长)一起推荐舜给尧.尧 "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考验舜.禹在做舜的继承人时,由于治理水患有功,在舜死后方成正式首领.不过,原始社会"选贤与能"制最终被禹所破坏.出于私心,禹并不把重要的政务交给继承人伯益去做,使之不能在人民中建立威望.相反,禹却为自己的儿子启培植势力.最终启取得首领位置,并杀了伯益.从此"选贤与能"的选举制度被"传子制"所代替.奴隶社会实行世卿制,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承袭着高爵显职,从而控制了统治权.不过也有个别较为贤明的统治者将少数才干超群的平民或奴隶提拨为官吏.周文王赏识穷困潦倒姜子牙治国安邦的才干,封其为太师,在灭商的战争中一展才能.奴隶社会未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选官制度上采取军功和养士的方法取代世卿制.士只要有知识,善舌辩,有才能,无论到哪个国家都会受到礼遇或委以重任.汉贾谊在《过秦论》中有"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他们都曾养士数千.这种养士风气产生出许多历史典故,如:窃符救赵、鸡鸣狗盗、千金市骨、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荆轲刺秦、毛遂自荐、悬梁刺股等.中央集权秦王朝建立后,军功不再,养士则易被分裂势力所用.秦始皇在灭东方六国后,下令焚书坑儒,罢黜养有食客三千的吕不韦,并逼其自杀."征召"等选官方法逐渐成了主流.如汉代采取"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察举"是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把平民或下级官员推荐给朝廷.被推举之人,试用一年,如胜任则转正,否则被撤换,并处罚推举之人."征辟"则分别指由皇帝直接聘名士或由官府聘请有才的能人出来做官.如东汉的张衡、蔡邕.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法"作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朝廷任命大中正官到各州主持评品,州下面的各郡也设有中正官主管评品,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被评为上等的士人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由于参加品评的人并不是贫民百姓,起码是中小地主和文化人, 该制总的来说,重家世、轻才德,真正的贤才排斥在外,而贵胄纨绔子弟则高居显位.随着世家大族日趋没落,寒门地主的势力日益上升,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于598年7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从此,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至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明代是科举制度鼎盛时期.为使明长治久安,朱元璋总结了历代选官们经验教训,他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非一木而成,必聚材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荐贤".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朱元璋曾从名行省的举人中这拔一些年少俊异者纳入宫中加以培养,时常评品他们的文章,并日给酒馔.不过却发现"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国子监是中央一级学校,设祭酒1人(总领监务即校长),司业2人(分掌六堂,主持教务),监丞2人(管训导),典薄1人(管总务),典籍1人(管图书),掌馔2人(管伙食),另有教学人员37名.在国子监学习的人称为监生.由举人做监生的称举监,由秀才做监生的称贡监(贡生),凭父母的官职而做监生的称荫监,用钱粮买来的监生的称例监,为国捐驱者之一子做监生的称恩生.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乡闱)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南、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驻地,分别在八月九日、八月十二日、八月十五日进行.录取人数由朝廷下达,1425年各考区从十名到五十名不等,明代后期,南、北直隶增至一百三十名.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礼闱)由礼部主持的国家一级考试,在乡试第二年于京城举行.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进行.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作"会元".录取采取"分地而取"原则,1425年南方人占十分之六,北方人占十分之四.殿试是最高一级考试,考场设在皇宫内的奉天殿或文华殿,贡士均可参加.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二、三甲.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连中三元分别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考中第—名的人,明代仅有2人.清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第一级称为小试(童试,考秀才),中试者称生员.第二级称为乡试和复试,中试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称为会试和殿试.八股格式:开头二句称为破题,破题之后为承题,将破题中的紧要字样承接下来.承题之后即入口气称为起讲.起讲后,用一二句或三四句引入本题,称为领题.领题之后,就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了.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相对成文.八股文名称由此而来.清代八股文,顺治二年(1645年)每篇限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年)每篇限550字,1645年每篇限650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每篇增至700字,成为定制.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比以往任何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多,故渐趋鼎盛.不过,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 开始就存在消极因素.如内容脱离实际,"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清代八股文越来越禁锢思想,扼制了创造力的发挥.1905年7月,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自此,在我国实行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