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能时代背景谁知道 胡令能 写 《小儿垂钓》时的时代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5:48:31
胡令能时代背景谁知道 胡令能 写 《小儿垂钓》时的时代背景?

胡令能时代背景谁知道 胡令能 写 《小儿垂钓》时的时代背景?
胡令能时代背景
谁知道 胡令能 写 《小儿垂钓》时的时代背景?

胡令能时代背景谁知道 胡令能 写 《小儿垂钓》时的时代背景?
生平简介
贞元、元和间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 ”.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 .第一句“ 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欲放,娇艳无比——这是描写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 .“争”之用得妙,不仅写出了刺绣女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而且烘染出绣房热烈欢快的气氛.“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意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之以后绣工的精美绝伦: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竟然惹得树上的黄莺误以为是花枝,翩然从柳枝上飞向绣屏风 ,寻枝而栖 .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说女红的工巧,而工巧自见.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 ”,省去了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女飞针走线的诗句,虽然在这首诗中不曾出现,但“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的侧面烘托,也足以让人想象得到绣女的纤手弄线的神情姿态.
不以正面敷写争巧 ,而以映衬取胜 .也许就是《咏绣障》的独到之处.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 ”,也即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稀少人迹罕至之处,这是一个鱼不怕惊、人不暴晒的理想的钓鱼场所,旨在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描写儿童题材的诗作很少.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胡令能(生卒不详)
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