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04:38
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清代四大疑案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清代四大疑案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清代四大疑案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 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清代四大疑案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明宫三大案
  一、梃击案
  明万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 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
  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 福王,藩国洛阳,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从万历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争了13年,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 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对张差梃击太子宫之事,朝内争论不一.支持郑贵妃 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 .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 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 .
  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 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 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由“张差所为,必 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此外,万历皇帝又召见群臣,表示怀念皇太子的保护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诚意.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 波及无辜人”,以解脱郑贵妃.
  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 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在泰昌、天启年间更为剧烈 地展开,“红丸案”、“移宫案”接踵发生.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至今未有定论,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
  注:
  1. 郑贵妃
  郑贵妃,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进封皇贵妃,是万历帝最 宠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 事.万历去世后,郑贵妃仍居乾清宫,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后移居慈宁宫,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葬银泉山.
  2. 福王
  福王,名朱常洵,明万历皇帝第三子,郑贵妃所生.万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郑贵妃谋 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祯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至河南,陷洛阳,俘福王常洵,后被杀.
  3. 慈庆宫
  慈庆宫在东华门内,明为皇太子东宫居所,光宗为皇太子时居此,张差梃击皇太子案亦发生在于此.崇正十五年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清代将端本宫等改为南三所之一,也是皇子居住的地方.
  ——————————————————————
  二、红丸案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即位前的几十年 中,他孤僻、压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纵欲,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 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郑贵妃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以美人计 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贪婪酒色的泰昌帝纳8姬后,本已虚弱的身体,不几日更是 “圣容顿减”,“病体由是大剧”.
  此时,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原郑贵妃宫中的内医崔文升入诊帝疾,他本应用培元 固本之药,却反用去热通利之药,使泰昌帝腹泻不止,委顿不堪.崔文升的进药引起朝 臣的惊诧.舆论认为崔文升进药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自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对其药大臣们多不主张皇帝服用.泰 昌帝惧怕死亡,决计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 亡.此药为红色,称“红丸”,以铅为主,以参茸为副,两丸服下,本已元气大伤的皇 上元气提出,成为脱症.
  大臣们联想到梃击案以来的风波,不禁疑窦丛生,所谓“张差之棍不灵,则投以丽色之 钊;崔文升之泄不逮,则促以李可灼之丸”,这一系列事件岂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 吗!继泰昌帝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罢免未力阻李可灼进药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将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此案草草收场.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终未解,“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
  注:
  1. 李选侍
  泰昌皇帝妃嫔之一,时有二个李选侍,此为西李选侍.深受朱常洛宠爱,生皇四子,早 殇.又生皇八妹,封安东公主.天启时封为康妃.
  2. 崔文升
  崔文升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礼监秉笔,掌御药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黄药,病益剧,不视朝.外廷诸臣攻崔是受郑贵妃指使有异谋 .未几,光宗服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后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谪南京.及魏忠贤专权,又召崔文升总督漕运兼管河道.崇祯即位,充孝陵净军.
  3. 方从哲
  方从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后居北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庶吉士, 屡迁国子监祭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梃击、红丸、 移宫三案中,方从哲持其两端,受到攻击,天启二年削发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卒 .
  ——————————————————————
  三、移宫案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而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并说“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争论的问题,史称晚明三大疑案.
  ——————————————————————————
  注:
  1. 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 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 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目,“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操持国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败.东林党人交章弹劾其罪恶,魏忠贤得熹宗庇护,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魏被贬谪凤阳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惊惧自缢而死.
  2. 杨涟
  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擢户部给事中,后转兵科右给事中.杨涟在泰昌和天启帝即位的斗争中及红丸案和移宫案中支持皇帝、巩固皇权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对魏忠贤专权,天启二年(1622年),上疏弹劾魏忠贤,列其24大罪状.魏忠贤日谋害涟,于天启五年(1625年)以“党同仁异,招权纳贿”罪,逮杨涟于狱,杨涟死于狱中.
  3. 刘一燝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历时进士,后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光宗去世,宠妃李选侍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争皇后位.一燝偕诸臣于乾清宫将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华殿,入居慈庆宫,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登极继承皇位,移宫一事皆赖刘一燝之功.天启中期,魏忠贤当权,逼迫刘一燝辞职.崇祯元年,复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4. 王安
  王安,雄县人,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5.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6. 哕鸾宫
  在宫中东路外,明称一号殿,实仁寿宫,仁寿宫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都是明代宫妃养老之地.清代在此建宁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