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景寒风,繁木彬消融.我欲乘风去,世事竟无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5:46:51
无欲景寒风,繁木彬消融.我欲乘风去,世事竟无终.

无欲景寒风,繁木彬消融.我欲乘风去,世事竟无终.
无欲景寒风,繁木彬消融.我欲乘风去,世事竟无终.

无欲景寒风,繁木彬消融.我欲乘风去,世事竟无终.
虞允文(1110~1174)
  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於世.
  白马书生虞允文--十一——身世综述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前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学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了机会,在宋金风云中,大展才华,终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泽东在读《宋史·虞允文传》时评价说:“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绍兴和议以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毫无原则的求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主张也不一,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较有进取心,到后来,意见则经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守.虞允文入柄中枢以后,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很好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胜利.然而虞允文极力主张恢复,原因何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 也许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材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录于《元统一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 ,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著,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而不是究是国,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托?当丞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强调了了他身上的责任.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充分显示其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收复中原,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时、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鸟赋》,一是《诛蚊赋》.虞允文为至孝之人,母亲去世以后,又伺候父亲七年,他作《辨鸟赋 》,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
  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
  虞允文有三个儿子,直秘阁虞公亮,知开州虞公著,长宁武宁守虞杭孙.一共有八个孙子,其中虞刚简最有名,最后官职为利州路提刑,曾与魏了翁讲学蜀东门外,“蜀人师尊之”,曾孙虞应龙时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学校,兴水利,甚得治誉.虞珪“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于诸生中”,“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阁学士,与杨载等并称为“元代四大家”,诗文名冠一时.
  采石矶之战
  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这首水调歌头,是听说采石战胜后,有感而发,词句气势豪放.采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本文要提到的虞允文就是采石之战的直接指挥者.
  金国自从完颜亮发动政变获得皇位后,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完颜亮认为金国已经接受了汉文化,南北已经没有区别,所以应该由他来统一中国.他首先将都城由会宁迁往北京,随后又积极营建开封,准备迁都于此,并在次发动南征,当然金国在军事上的准备也很充分.而南宋这边,因为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战争了,所以缺乏对战争的心理准备.虽然不时传来金人要南征的消息,但统治阶级始终未予重视,直到金使王全,高景山来祝贺宋高宗的生日,并提出了要求宋割让淮南的领土要求.南宋朝野才觉察到战争将要爆发了,忙不迭的布置兵力防御.又召开全体政府官员的会议,南宋方面决定派成闵率五万军队防守湖北,按照正常的思维,在江南建都的朝代,必要要守住湖北上游,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此时人微言轻的虞允文却反对这样分散兵力,他认为金兵主攻的方向会是淮南,所以应当将军队布置在江西一带,如果上游告急,则驰援湖北,如果淮南有变,则可以调动守淮.宰相陈康伯虽然赞同虞允文的主张,但成闵的军队还是全部驻防到了武昌.
  而完颜亮的思路恰好和虞允文的猜测吻合,金兵60万分三路,一路攻陕南,一路取荆襄,这两路都是偏师,而完颜亮自己亲率主力直取淮南.南宋负责守江淮的是宿将刘锜,但年老却重病在身的刘锜已不复当年之勇,吃饭都只能餐以白粥,只能命令副将王权指挥作战.王权畏敌如虎,不战自逃,刘锜也无法取胜,刘锜率军退到扬州.两淮全部失守.金兵在江北准备渡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和以往宋金战争不同,这次完颜亮南征,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也显示出了完颜亮的志在必得.
  看到武将们连连失利,南宋方面又派出叶义问督视两淮军事,虞允文也获得机会参谋军事.宋取代五代后,就崇文抑武,大多数时候是文官统兵,而文官真正懂得军事的很少,又都瞧不起武将.所谓士大夫不知粮谷,不晓兵甲就是对文官们的真实写照.所以两宋外战历来败多胜少,就是这个原因.这个叶义问也代表了宋朝的士大夫.叶读到刘锜的战报,不知刘锜所言的金兵又添生兵中的生兵为何物.更可笑的是,叶义问在沙洲上挖了深一尺的沟,沿着沟里插了一些树枝为鹿角,叶还说,金兵渡江就用这个阻挡.老百姓们看到,哈哈大笑,都说吃肉的人见识也不比我们吃糠的人高啊.结果一夜涨潮,沟全部添平,树枝也全被冲走.和这些不识粮谷,不知兵甲的士大夫相比,同是书生的虞允文在采石的表现简直让人叫绝.
  此时和叶义问同样受命的虞允文先到瓜洲去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因为病重,向允文提出交出制置和招讨二印.虞允文正色对他说,国家已经这样,老将军难道就这样辞职吗?说得刘锜惭愧不已.此时虞允文接到了叶义问的命令,派他催促李显忠接替王权,又让他去采石犒赏军队.虞允文风风火火赶到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李显忠还没到.王权的败兵三五成群,星散分布,而且都解下马鞍,卷起甲衣,坐在路旁.而金兵就在对面.看到敌我双方的情况,虞允文的随从劝他回建康去.一瞬间,虞允文想起了去年出使金国时,自己和金国接待人员比试射箭,自己一箭中的的情景.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徽、钦二帝以及国仇. 虞允文知道自己是来劳军的,没有督战之责,如果选择回去,也无可厚非.但眼前军情紧急,允文知道,如果等李显忠来,肯定来不及了.自己不能因为没有责任就离开.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指挥采石之战的重任.他随即招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对大家说,如果敌人过江,你们就是跑掉也没有用,现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们应该死中求生,而且国家养你们这么久,难道就不能为国而战.众将都说,主要是没人主持,允文说:“李显忠还没到,我领大家在此拼死一战.”将士们受到鼓舞,决心奋勇和金军一战.
  虞允文率军队赶到长江边上,望见长江北岸已建起了高台,两边摇着两面深红色的旗,两面五彩旗,中间树起一个黄色的车盖,完颜亮傲然坐在下面.侦察的人说,前一天,完颜亮已杀了白马和黑马祭天,与军士们约定,第二天渡过长江,到玉麟堂吃早饭,先过江的人赏给一两黄金.当时,金军有40万,马匹的数量是部队人数的两倍,而宋军才有一万八千人.虞允文开始部署,先命令将领们排列成大的阵式,按兵不动,把戈船分作五队,其中两队沿着东西江岸运行,一队停驻在江的中间,里面埋伏精兵,等待交战,另两队藏在小港里,防备意外的事情出现.他刚指挥布置完毕,敌军已经在大声呼叫,完颜亮手持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渡江而来,一会便有七十艘抵达南岸,直接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向后退却了一些.虞允文进入战阵中,拍着时俊的背说:“你的胆略是四方有名的,再向后退,就是女人和孩子了,时俊马上挥舞双刀出阵,宋军拼死力战.江中间的宋军也用海鳅船冲击金船,金兵所用的舟,底阔如箱,行动不稳,且不谙江道,皆不能动,结果船只或沉入江,或半浮水面.天色已晚,但金兵仍然不退.这时恰好有一支溃散的部队从光州来到,虞允文交给他们军旗和战鼓,让他们从后面转出来,金军怀疑是增援部队到了,这才退走.收兵回营后,因为宋将蔡甲,韩乙贪生怕死不率战船出击,两个被虞允文各打了一百鞭子.又犒赏了有功的将士,允文因为赏罚分明,所以得将士死力.完颜亮那边,也把没有战死,而退回的金兵全部杀掉.
  虽然初战告捷,但虞允文很清醒,知道金兵还会再来,于是把战船拉往上游地区,又在杨林河口部署兵力.结果又一次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完颜亮不能取胜,于是给王权写了一封信,劝王投降.允文接受信后说,这是反间计,虞允文回书完颜亮,告诉他,王权因为不战而逃已经被法办,现在的统帅是李显忠,和去年出使金国的虞允文一起抵抗你.完颜亮看到采石无懈可击,于是只好率军去了瓜洲,准备从那里渡江.
  李显忠终于赶到了采石,虞允文估计到完颜亮会从瓜洲那里渡江,于是和显忠商议,派李捧率军一万六千去京口.随后,虞允文也赶到了镇江,先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拉着允文的手说:“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我辈愧死矣!”
  此时镇江方面,集结着杨存中和成闵的二十万大军.为了震慑金兵,虞允文让宋兵驾驶着车船在江面上游弋,车船在江面上回转如飞.金兵感到震惊,虽然完颜亮故作镇静,但金兵军心开始动摇.完颜亮不顾客观情况对他极为不利的现实,强要军队强渡长江.完颜亮的部下门意识到渡江是一条绝路,于是在耶律元宜的带领下,缢杀完颜亮于瓜洲渡.金兵大队北退,都向新登基的金世宗完颜褒归顺.南宋政权又一次化险为夷.一度准备逃跑的宋高宗赵构评价允文说,允文忠出天性,是朕之裴度.毛泽东在评价虞允文时说,壮哉虞公,千载一人.采石之战作为宋朝十三出战功之一名载史册.
  客观评价采石之战宋军取胜的原因
  1虞允文临危不乱,指挥出色,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2金兵不习水战,而宋军的强项恰在此处
  3金国内乱,完颜褒即位,金兵士气低下
  4梁山泊水干涸,金国准备南征的船只无法顺流南下,只好临时征调一些民船,又小又旧无法与南宋的大船对抗.
  290多年后,明太祖从淮西取江南,就是先派常遇春夺取采石的.可见采石战略地位的重要.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不是虞允文,而是换了个叶义问那样的书呆子,金兵可能就渡江成功了,过江后,再有了马,南宋的腐败军队肯定会重演两淮溃败的一幕.所以说,说虞允文挽救了南宋,是再造南宋的功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完颜亮死后,金兵北退,金国主动派人求和,表示一切过失全是完颜亮造成的,希望能维持绍兴和约.虞允文上表要求北伐中原,此时,南宋政权内部,主战派占了上风,要求北伐的呼声很高,而同时,完颜褒刚即位,政权不稳,境内的契丹人又造反,应接不暇.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这是一次仅次于绍兴十年那次机会的最好时机.但已经被金人吓破了胆的宋高宗,选择了观望,随后又内禅,将皇位传给了养子孝宗.作为南宋方面,失去了这次机会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