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应该怎样培养其注意的品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53:28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应该怎样培养其注意的品质?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应该怎样培养其注意的品质?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应该怎样培养其注意的品质?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应该怎样培养其注意的品质?
金琰 (常熟市东南小学,常熟 215500)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和家长却忽视了小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因而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一条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可能的途径.本论题主要就实施赏识教育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赏识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小学生; 心理品质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通行证.但是在我国目前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并未取得足够的重视与关注.而且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更是颇令人担忧. 小学生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和成熟的人.在以独身子女居多的家庭结构条件下,中国的家长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但更多的家长却不懂得如何爱孩子.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注重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当孩子犯错时,“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扎根在脑中的传统思想又会影响家长们去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当今升学就业的压力,更是使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感觉的学生们,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所取代,那些亮晶晶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了.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却忽视了对儿童无形生命的关爱.我们在主观上想给儿童幸福,但却因为未发现儿童,不了解儿童,而使这份爱在客观上变成了一种束缚.所以说教育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在国内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注和关爱,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在国外部分国家“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了每一个教育者的心里,贯彻到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式,它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实践证明,赏识教育能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更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能让学生在希望中成长.[1] (二)基本概念界定 1.赏识 赏识,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而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目前,直接论述赏识教育的专著和论文不是很多,从已公开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来看,主要以周弘老师在探索、实践中提出的观点为主.即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2](p.2) 2.心理品质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五个方面: 其一,智力方面的品质:即五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判断性. 其二,情绪方面的品质:对创造和创新充满着热情,情绪稳定持久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善于运用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 其三,兴趣与动机方面:对创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 其四,意志品质方面: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其五,性格方面:勤奋、勇敢、自信、谦逊、谨慎具有责任心、正义感与牺牲精神. (三)研究的角度、内容和方法 其一,本文从加强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角度出发,探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其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赏识教育作为培养心理品质的实践方法的原因.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第三部分阐述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其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 (四)研究的意义 在传统教育中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知识建构,而非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颇令人担忧,已开始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态是培养儿童心理品质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恰恰是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赏识,孩子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感,从而有利于孩子悦纳自我,将好的行为不断内化、巩固,并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二、赏识教育作为培养心理品质实践方法的原因 (一)由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决定 1.心理学依据 赏识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强化理论、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凡过去受过强化的行为,比过去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赏识教育从强化理论出发,提倡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体验“我能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包含七个层次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现代儿童来说前三个层次绝大多数都能满足,但是,一般来说学校里最主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3] 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找到归属感,从而为其正确地“实现自我”奠定基础. 期望理论认为:动机=估计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赏识教育首先寄期望于每一个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期望动机.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争先冒尖. 动机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取得好成绩的倾向.赏识教育主张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倾向. 2.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社会、学校相隔离,都主张要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然和谐的成长发展.可以说赏识教育作为人文化的实践型成果正是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生长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学会生存,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人充满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教育必须回归生命,关注生命.总而言之,教育应该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使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 (二)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决定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更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4](p.4) (三)由赏识教育的核心决定 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爱是什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愉悦感?”[5]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但是爱又是抽象的,爱只有化为具体的言行或神情才能被人所感受.赏识是教育的爱的艺术的一种尝试,它试图以爱为引导去发现儿童、认识儿童,从而达到解放儿童、发现儿童的目的.[6](p.7) (四)由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 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表示为:“近期目标——鼓励儿童树立自信;中期目标——促进儿童主动发展;远期目标——让儿童在赏识中学会赏识:赏识生活,和谐人生.”[6](p.61-67) 首先,赏识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树立儿童自信,而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其次,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最后,爱只有在平等中才能实现给予和交流.我们感悟到:“老师的爱使我学会爱学生,我的爱也会使学生去爱别人,让爱延续下去.”[7](p.169)相信在以爱育爱,以赏识培育赏识的民主和谐氛围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 (一)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赏识 满脸稚气的孩童,是所有学生中最渴望被赏识的一个群体.在小学中,我经常发现老师无意中的赞扬,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贴在额头的小红花、布告栏中的小红星都是荣誉的象征,孩子总会无比骄傲地向父母炫耀.于是,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以期得到老师、家长甚至是其他同学的赞扬.他们在不断的激励中完善自己的行为,成熟自己的心智.如果说,古代的教育的戒尺是用来鞭策、激励学生的话,那么赏识教育更是一把无形无影悬挂在心灵上的戒尺.教师赏识学生就是要用满腔的热爱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打开学生心灵压抑的锁. 1.善于倾听,加强学生自律意识 人们经常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7](p.35) 事实上只有把学生当成知己、朋友,真诚的赏识他们,学生才回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小学生正处于尚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好奇、贪玩、任性又是他们的缺点,所以难免会犯错误,不经意间就成了教师办公室的常客.可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受到老师批评与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而老师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的表现,于是更是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实内心仍忿忿不平.本来教师想通过严厉的教育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这时,他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倾听.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而倾听就是尊重学生效果奇佳的一种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倾诉,在倾听的同时,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的突破口.等学生宣泄完了,内心也平静多了,这时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所在,给予及时的指导.在理解学生的同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自控能力,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同时真诚的表扬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相信他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在鼓励声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2.承认差异,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俗语说:十个手指都会有长短.学生之间自然也有差异,作为老师在面对那些学习积极,一点就通的的学生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另一部分人,他们学习并没有那么主动但却特别调皮,常常要花费2~3倍的时间却不一定有效果,这就是许多人认为的“后进生”.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同学,一些后进生更是被分到靠墙角的座位,同学们都戏称是被遗忘的角落.老师对此无能为力,同学投来淡漠的眼神,渐渐地他们真的被温暖的集体所遗忘. 其实对于后进生而言,单纯的说教,常规的严格管理,甚至是无休止的补课或加大作业量已无益于改变现状.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罗杰斯就认为,教师必须保持对学生的“无条件关怀”,因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这里包涵了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和教师对学生高度的宽容.所谓“无条件的爱心”,就是不管什么学生、不论学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予关怀和爱心,而不是抛弃和冷漠;所谓“宽容”,就是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教师都要给予宽容,耐心地期待和帮助他们反思、进步.按照崔学鸿老师的说法,教育好后进生,一定要有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以心换心.只有寻找闪光点,赏识他们,让他们走出自卑,建立自信,才能真正转化他们.黎子林是我班的一位学生,由于患有脑瘫造成了走路的不便加上又有些自闭在班级中根本没有朋友,在大家眼里是个十足的怪人.可是,他会积极主动的把老师批改的作业本分发到同学手中,还不忘要叮嘱一声“这写错了,要赶快订正.”后来老师主动让他负责分发本子,并在班会课上对他认真负责的工作给予了表扬,大家第一次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虽然他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从此他开始有了朋友,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仔细回想,原来当初他种种叛逆的行为,其实是感受不到大家的爱,渴望用对立的行为掩饰自己的自卑,引起大家的注意. 同样一份赏识,如果对于优秀学生是1的话,对于后进生的价值则为100,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赏识的力量就在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找回自信,迈向成功. 3.注重技巧,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有的教师认为,只有严厉才能对学生起作用,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对学生一味的进行责骂和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美截然对立起来了.我们强调正面教育,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赏识,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味的赞扬,没有批评而且放低对学生的要求.赏识教育同样需要学生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服从学校的管理.只是与传统教育相比,赏识教育在以“赏”为前提的同时更重在“识”,即代表着教育者对儿童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行为,它相对“赏”来说是变化和多元化的. 心理治疗专家詹姆斯·温德莱指出:“依赖表扬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满足,但过分批评更有害.”可见只有将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特别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批评中体现爱心,有进步时应及时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