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课怎么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2:58:17
高中作文课怎么上

高中作文课怎么上
高中作文课怎么上

高中作文课怎么上
认真上,尤其是老师在讲作文结构,怎样才能提高作文分数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最好能够把老师所讲的得分要点,技巧在本子上记下来,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就只要照着老师讲的写(已经记在本子上的),就可以学出不错的作文了

一、激发主观情感,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
情感,是写作的魂。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够正确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能够注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方法。
(一)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能够正确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之于写作,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因此在2001年的高考说明的“基础等级”一项里增加了“有真情实感”一项。这个项目的增加,主要目的是要纠正以往考生作文中出...

全部展开

一、激发主观情感,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
情感,是写作的魂。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够正确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能够注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方法。
(一)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能够正确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之于写作,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因此在2001年的高考说明的“基础等级”一项里增加了“有真情实感”一项。这个项目的增加,主要目的是要纠正以往考生作文中出现的夸大事实,夸张情感等毛病。这也为我们作文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是有感情的。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这里的“情”,主要有家庭伦理情、师生情、同学等。而我们的作文,表现出的真情实感,实际上就是写的语言要符合客观实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语言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
为了提高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在高考说明中增加了“感情真挚”一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考作文最忌讳的是感情虚假。所谓虚假,是指作者的感情不是文章中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强加的。
1、表达主观情感方面的主要问题
作文要有真切的感受,首先要做到“感情真挚”。同学们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景、物无情
在作者笔下的景物或人物,都是纯粹客观的描写,而没有自己的主观感情。
就拿人物描写来说,有这样一段话:
“我经常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独自坐在路边的石凳上。
老人看上去约有七八十岁了,大眼睛,大耳朵,标准的中国式的鼻子。方圆脸,宽宽的额头上有很多皱纹,像一道道深沟刻在那里。灰黑的头发稀疏的分布在头顶,松弛的肌肉像挂在颧骨下面。脸上也有皱纹,在颧骨上还有星星点点的老年斑。他的嘴唇很薄,常抿在一起。
他总爱倚在石凳的靠背上,眼神里流露出喜悦,但这喜悦常常是含而不露,不细细观察是不易察觉的。
在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印出了老人坎坷磨难的一生和他的内心世界。
老人看上去那么健康、勤快、慈祥。”
在这段话里,没有把自己感受到的主观印象写出来,在这里,眼睛成了机器人的眼睛,作者笔下的老人,实在是太客观了,没有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另外,段中的细节描写没有和老人的印象挂上钩。哪个细节是表现了老人的健康,哪个细节是表现了老人的慈祥,找不到。
(2)夸张情感
作文写作,要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能夸张自己的感情,不能有无病呻吟的表述。同学们的主要毛病是不能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样文】
他在腰里掏出两个京钱来,买了一个烧饼,在那里撕着吃,细细咀嚼,像很有味儿的光景。吃了一个时辰,方才吃完。忽然又伸出一个指头,蘸着唾沫,在桌上写字,蘸一口写一笔。高升心中很以为奇,暗想这个人何以用功到如此,在茶馆里还背临古帖呢。细细留心去看他写甚么字。原来他哪里是写字,只因为他吃烧饼时,虽然吃得十分小心,那饼上的芝麻总不免掉在桌上;他要拿舌头舐了,拿手扫来吃了,恐怕叫人看见不好看,失了架子,所以在那里假装着写字蘸来吃。看他写了半天字,桌上的芝麻一颗也没有了。他忽然在那里出神,像想什么似的,想了一会,忽然又像醒悟过来似的,把桌子狠狠一拍,又蘸了唾沫去写字。他道为什么呢?原来他吃烧饼的时候,有两颗芝麻掉进桌子缝里,任凭他怎样蘸唾沫写字,总写不到他嘴里,所以故意做成忘记的样子,又故意做成醒悟的样子,把桌子一拍,那芝麻自然震了出来,他再做写字的样子,自然就到了嘴里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解析】
这段描写相当精彩。这位穷书生,见有钱人踱到茶馆去消闲,也到茶馆去,好像一进去他也成了有钱人了。作者以“吃饼——蘸写——拍桌”等细节,活画了他想摆阔而又困窘的境地,真是入木三分。
【仿写的病例】
王老师左手拿着烧饼吃,右手给我们批改作文。就在这时,他发现一粒芝麻掉进了办公桌的桌缝里,这比一粒沙子钻入他的眼里还难受。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烧饼和钢笔,蓦地从座位上站起,运足了气,刷地一下抡起右拳,狠狠地砸到办公桌的桌面上,那粒芝麻一下子弹跳出来。王老师见此情景,高兴得心花怒放。但见他一面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一面伸出长长的舌头,俯下身子,将那粒芝麻舔进嘴里,香喷喷地嚼了起来,足足品嚼了半个小时……
【点评】
这是一个学生描写他的老师的文段。这个片段是模仿了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穷书生的描写。只不过人家写的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品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我们这个同学却只是机械的模仿了“皮毛”,而没有抓住模仿对象的实质。相比之下,这位同学的描写就显得比较蹩脚。首先是人物的身份不对。对自己敬爱的老师竟然用讽刺的手法来写,很不得体。另外,有些细节甚至比原著更为夸张,例如“刷地一下抡起右拳,狠狠地砸到办公桌”上。为一粒芝麻如此大动干戈,运气、抡右拳等实在有点小题大做。还有,一粒芝麻居然“足足品嚼了半个小时”等描写就比原作还要夸张,放在自己敬爱的老师身上就更不合适。
本文的主要毛病是将反面人物的动作用来描写正面人物,当然不伦不类。
(3)描写不合理,缺乏选择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根据下面这段文字展开想象,就“青年给母亲洗的过程”这个话题,写一个片段。内容不超过200字。
材料:日本一位家境贫寒、自幼丧父的青年,靠母亲为人做佣人,送报纸读完了大学。他到一家公司去应聘。总经理第一句话就问他:“你替母亲洗过脚吗?”“没有。”青年如实回答。总经理说:“明天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今天回去一定给母亲洗一次脚,能做到吗?”青年一口答应了。第二天,青年如约来到公司,他对总经理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多少苦。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总经理点了点头,微笑着说:“明天你来上班吧!”
从这个材料的要求来看,规定了写作的范围:一位家境贫寒、自幼丧父的青年给自己的母亲洗脚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人物的行动描写。要将主人公洗的连续动作用迭现的方法写出。而人物的活动中心没有限制,这就为想象创造了条件。
【例段】他先在盆里接了些水,然后又对了些热水用手搅了搅,还觉得不够暖和,又稍微加了点热水。这次再用手试,觉得温度比较合适,然后他帮母亲脱掉鞋和袜。他托着母亲的脚,不停的把水撩在母亲的脚背上,轻轻的搓着母亲的脚。由于母亲天天送报,走了太多的路,脚上裂开了一道道的口子,他都觉得手有些扎。他小心的撩着水,细心的清洗母亲的脚的每一个部位。母亲确实老了,脚上的皮肤都已变得松弛。他不时的抬起头,望着母亲慈祥的脸,眼中充满感激与尊重。他明白,正是这双脚,为他在布满荆棘的地方趟出一条人生的路。
这个片段把洗脚的过程描绘得很细致。作者先从接水写起,然后分别用了“搅”、“试”、“脱”、“撩”、“搓”、“洗”等动词,把洗脚的过程凝聚在富有情感的动词上。特别是结尾一句简洁的比喻,把“他”对母亲的理解表露出来。
这道题难度并不大,只要扣住“含辛茹苦”一词即可。但是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问题很大。习作的主要问题是动作情感失真:
其一:动作唐突,令人啼笑皆非。例如:“青年人什么也没有说,起身到洗手间,端出了一盆热水,放在母亲面前。母亲把脚往回缩了缩,青年人伸手抓过母亲的一只脚,脱下袜子就洗。”这里的“抓”可够吓人的,使人想起林冲发配的路上。解差抓住林冲的脚往滚烫的开水里按的情景。而另一个学生虽然没有这么恐怖,倒也够滑稽的:“青年人举起母亲的脚,轻轻的放在脸盆里。”把母亲的脚“举”起来,倒是十分恭敬,可这是怎样一个动作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