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7:21:42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美德在指导人们的言行处世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这里,谨根据个人理解并参考相关专家学者的归纳概括,将中华传统美德归纳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1.
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的特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2
.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爱国的精神和气节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站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的爱国情怀;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南宋陆游病危之际仍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清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3.
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克己奉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国伦理道德历来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奉公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并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个“公”字.在这种精神培育下,我国历史上出现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4.
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有“礼制”、“礼节”、“礼仪”、“礼貌”、“礼让”,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礼”和“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仁礼兼备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别提倡的.5.
诚信知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信”、“报”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国传统美德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与机制.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同样“忘恩”、“忘本”、“负义”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恩思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6.
先义后利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明、清思想家则提出“正义谋利”,这种以义为本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的“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辉写照.7.
勤劳节俭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数千年的劳动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有了尚俭的传统.对劳动者来说,“俭”就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他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德目,强调节俭戒奢.老子则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家主张“节用”、“节丧”.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把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8.
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意思为高洁、清白、廉正、俭约、公正、明察,它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备的品德.“廉者,清不滥浊也.”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廉”的根本是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体表现是“正直”、“公正”、“正气”.“正”即是遵循公义和道德.清正廉洁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美德.9
.笃实宽厚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德崇尚质朴、朴素.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规范的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中国人讲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重要体现.10
.修己慎独
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在中国道德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的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要求“君子”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己,随时随地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修已慎独的修养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当然,中华传统美德绝非仅此十点,如果系统挖掘,还可以概括出更多.衷心希望有兴趣的同仁,对此进行补充完善,以使更多读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