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13:57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农民生活水平发生新变化.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11元,比2001年增长61.14%,年均增长10.01%,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达到1641元,年均增长6.42%.
2.消费质量发生新变化.食品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为75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6.25%,营养丰富的享受性食物增长迅速;农民衣着消费观念逐步更新.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97元;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农民人均居住支出为235元.平均每户年末使用住房面积由“九五”末的15平方米增加到去年的19平方米.
3.医疗保健得到重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行和落实,农民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去年,农民医疗保健支出人均达到176元,比2001年的92元增加84元.
4.生活环境发生新变化.去年,农村99.88%的行政村通了电,98%以上行政村通了路,8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话,74%以上的行政村自来水受益,11%行政村通了有线电视.
生活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城市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
城市居民的家庭电脑、电话普及率快速上升,通信消费支出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据统计,2001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34部,家用电脑13台,8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用品.在首都北京,手机用户目前已达600多万,平均每2个北京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中国社科院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428元,教育支出的增幅仅次于交通通信支出.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对上海、武汉、北京、广州、成都5个城市的一份健身调查显示,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年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达到888元,不少人一年的健身费用接近5000元.
私房、私车不再是梦.建设部最新消息,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已经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超过了93%,居民住房自有率达80%.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三大汽车交易市场共销售汽车4•14万多辆,其中私人购车比例已达90%.
人际交往也日趋"现代化":过去亲朋好友逢年过节相互走动,往往是送些食物礼品或"压岁钱",如今送鲜花贺卡、礼品书籍蔚然成风.据报道,仅北京市2001年春节鲜花就卖了1亿元!过年过节方式则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回家"过年人潮涌动的同时,选择"离家"过年的城里人似乎越来越多.许多城里人春节举家到外地度假--南方人到北方看雪,北方人到南方看海,春节出游人数一年多过一年,今年春节期间,居民出游就达5158万人次.新兴的"电话、手机短信息、网络贺卡"拜年逐渐取代传统的"串门拜年".社会学家指出:从另一角度看,现在"年味"有些变淡,恰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进步.
变化之二: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市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收入增长和工作时间缩短,人们拥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
自1995年5月起,我国实行了5天工作制,加上近年来"五一"、"十一"、"春节"延长假和其他假日,职工全年法定休息日(不包括带薪休假)已经超过110天,1990年中国城市职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7小时19分钟,1997年下降为5小时37分钟.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走出家门加入"周边游"、"跨省游"和"出国游"行列,一个个"旅游黄金周"的涌现,带给人们新的感觉和快乐.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看世界",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列入自己安排的"休闲出行表".
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新阶层,使都市生活方式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新景观.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承认,民营、个体、私营、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形式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包括科技影视体育明星、企业家在内的"先富人群".这些被称为新阶层的"富人"中,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提前进入"富裕生活"轨道,过上了与一般市民不一般的生活.高收入使他们拥有轿车、别墅和各种高消费机会和能力,是名副其实的高消费群体,一般市民望尘莫及.社会学家认为,这一高消费群体由于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一般民众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准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某些出轨的生活方式,社会应该加以规范、引导,不能盲目追捧,更不值得大众效仿.
变化之三:率先步入"数字时代".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带给市民更多的实惠.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烤炉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使家务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城市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缩短:据统计,1997年我国城市女性职工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3小时3分钟,比1990年减少了1小时20分钟;男性职工的家务劳动时间从2小时10分钟下降为1小时43分钟.
与此同时,家政服务业近年迅速崛起,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有人统计,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在外就餐20次,这一数字目前不断刷新.在南方许多城市,许多人不愿再为一日三餐耗费太多精力,早、午餐大都选择以快餐形式解决.人们从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得到解脱,投入更具效益的"炒股"等活动,以求实现更高的劳动价值.
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过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达美国要1个月时间,而今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现在写信、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电报业务萎缩",国家电信部门不得不自今年8月1日起宣布取消祖国大陆发往台湾地区的电报业务.而在这之前,有百年历史的"电报汇款"也已经在我国全面"退休"."网络生活"不再神秘,"上网"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市民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国际新形势
当前全球战略格局仍是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结构.从长期看,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美国霸权的衰落是必然规律;而在短期内,美国在全球的实力地位却呈现上升趋势.“9•11事件”后,在国际上反恐和保障国内安全将成为今后几年美国全球战略的中心任务.为此,美国必须加强同其他大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与此同时,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它强化美日同盟,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政治,扶植日本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着,对中国的周边进行军事遏制和战略包围.以通过这些手段制约中国的发展.
欧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在世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在地缘战略利益上,主要关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希望俄罗斯、中亚、中东和北非地区保持稳定和经济发展,并努力扩大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在对伊拉克、以色列、朝鲜等国的政策上,在美国发展导弹防御体系等国际安全问题上,欧美分歧都十分明显.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欧盟和美国的战略裂痕将会加深.但是,欧盟的经济发展势头和科技水平不如美国,欧盟各国之间在实力、利益、观念上的差异制约着其整体实力的发挥.北约中的欧洲盟国军事力量远逊于美国.美欧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都是伊斯兰极端势力,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方面的共性大于分歧.因此,美欧联盟尚无分崩离析的可能.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美国能够牵制欧盟的发展. 日本近年来经济增长缓慢,体制改革滞后,保守势力上升,执政集团不稳定并且丑闻不断,缺乏独特的政治信念和长远的国际战略设想.因此,未来的日本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日本在国际安全和外交方面,总体上仍然追随美国,但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朝鲜半岛等问题上,也会显现一些独立姿态.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右翼势力以朝鲜核问题为借口,公开主张发展核武器,甚至威胁要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 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仅次于美国,常规武器也很先进,但目前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只及美国的1/14,相当于西班牙或韩国的水平.由于国内诸多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的困扰,俄罗斯不得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退出世界一流强国地位的角逐,同时努力改善同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以获得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对其国内政策的支持.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只得采取默认的态度并保留加入北约的选择.同时,俄罗斯也将继续在中亚、中东、东北亚等地区的安全问题上扮演一定的独立角色,维持大国的地位和影响. 朝鲜问题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一方面,为了改善安全环境,并吸引外资,朝鲜试图加快同韩国、日本关系的解冻进程.另一方面,朝鲜同美国在核问题上将长期周旋,讨价还价,有时不惜采取“走边缘”的策略.而美国为了保持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将持续对朝鲜施加政治压力.朝鲜半岛缓和局面仍然比较脆弱.如果朝鲜以发展核武器、导弹为筹码来换取安全保障和经济实惠的策略失当,则朝美军事冲突、朝鲜政权不稳等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南亚地区稳定主要取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能否缓和下来.印巴矛盾时起时伏,军备竞赛激烈,随时都有爆发边境冲突的危险,但发生核大战的可能性不大.孟加拉国人口负担沉重,发展经济的任务艰巨.斯里兰卡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政府同泰米尔猛虎组织实现长期和解的希望不大.尼泊尔国内政治也动荡不定.今后,南亚仍然是世界上相对贫困、动乱频仍的地区. 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都相当缓慢.虽然阿拉伯同以色列之间的全面战争不致发生,但“以暴易暴”的行为此起彼伏,中东和解希望渺茫.中东各国的经济困难、高失业率、同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以及对国内统治集团的不满,都将促使各国内部的激进势力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发展.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将使中东民众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愈发高涨.但阿拉伯国家尚难以形成一股团结一致的反美力量.西方在中东培养自己的代理人和促进“民主化”的努力,既不会取得明显进展,又不会完全放弃. 拉丁美洲则可能在全球政治中被“边缘化”.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没有下降,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也仍然在执行.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多年来不断出现衰退和波动,阿根廷、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暴露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拉美各国在本地区以外的国际事务中,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尚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归纳起来,当前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美国独霸,中国崛起,大国合作.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大国合作局面基本形成但各国同美国的矛盾深刻,冲突热点地区离我国较远,我国周边相对稳定,都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折冲樽俎的余地加大.另一方面,美国霸权咄咄逼人,在世界上缺少对其制约的力量,构成对我国的长期威胁.
科技新发展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1.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2.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同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2.“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3.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