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的比较高中理科学习性探究的课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7:07:10
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的比较高中理科学习性探究的课题

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的比较高中理科学习性探究的课题
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的比较
高中理科学习性探究的课题

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的比较高中理科学习性探究的课题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情人节和七夕节比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中国人现在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们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二、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国人对洋节的热情更甚于传统节日.尤其是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
  前人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趋于彼此融合中的各国节日文化、节日风俗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才是节日的永恒魅力、民族特色才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特征.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继往开来,只有发掘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内涵,对节日文化进行革新,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随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抓住这个主题要素,即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共同实现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文献中更多的是从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文献,我得到了相应的启发,传统的七夕节的衰落和情人节的热捧有着鲜明的社会性意义,也让我认识到这一现象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出现的,不仅仅是我们有这类现象,其他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也同样如此,从而启发我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两个节日的差异.
  三、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缘起与发展
  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虽然两个节日属于相同的类型,都是有情人代表爱情的日子,但他们的缘起与发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
  (一)情人节的由来
  情人节的来由,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来历是,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所以在英语中,情人节的直译就是“圣瓦伦丁节”.
  (二)七夕节与牛郎织女
  七夕节则起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一个非常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双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嫂一起过日子.嫂嫂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活.一年秋天,嫂嫂逼着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够回家,牛郎无奈地只好赶着牛离开了村庄.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两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以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件事很快就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了.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了以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它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了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已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飞上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到了织女,谁知却被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而哭.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纷纷飞来,搭建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们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后来,每年一到七月初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已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已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姻缘,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四、追捧与冷遇
  通过上文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属于同一类型的纪念性节日,只是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节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可是当这样两个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相遇、碰撞时,他们却具有了大相径庭的命运.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有点太疯狂.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七夕节则日益受到冷落.舶来的节日成了香饽饽,而本土的节日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何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其原因很多,不能单一的认为是某个方面所造成的.简单分析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西方文化的侵染,使得中国人熟悉和了解了西方的情人节.其实,不仅是在我国,在许多亚洲国家都是如此.比如在日本,情人节时女性送巧克力给她喜欢的男性,而男性则在一个月后的白色情人节回赠礼物给女性以表衷肠等.可见,西方的情人节,不光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节日了.这也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浸染的同时,作为经济的附属品的文化也如同好莱坞一样传播并占据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追随着西方的文化潮流.
  其次是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也是现在众多商家疯狂炒作的结果.无论是我国还是日本等东方国家,情人节都和大众传媒及众多商家的疯狂炒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众传媒之所以炒作,是因为很多标榜为精英文化的传媒执掌者一向以西方文化为追求导向,素以西方文化为自己的精英文化标向,商家之所以炒作,原因很简单,就是为利益所趋.为了获取利益,对于他们来说,节日是越多越好.因为每一个节日,这些商家都会借机会向年轻人促销商品,总使得某些商品为之畅销.像情人节那天,玫瑰和巧克力之类的商品甚至于畅销到许多商家断货的地步.越是畅销,他们就越是哄抬物价而从中牟利.
  最后是西方情人节的内容更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像我国的七夕节,其内容有待更新,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如元宵节也只是吃元宵,赏看焰火,无其他节目,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进一步而言,在经历了文革的断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产生割裂现象,新一代年青人所接触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已经极为淡薄,甚至很多年青人都不知中国众多传统节日的由来,和西方情人节相比,似乎使人无法喜爱.火红的玫瑰花,让人心花怒放,即使是一个外表冷漠,不懂浪漫的女人人,也会被那一束束火红的玫瑰花所感染.而巧克力迷人醇香的味道,是爱情的味道.璀璨无瑕的钻石,更是象征着尊贵与爱情的坚贞不渝.随着时代的变化,情人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像什么烛光晚餐、情人约会等等.这些东西,又如何不令年轻人所追捧呢?
  相比之下,中国的七夕节走向没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现代元素符号.传统的“七夕节”是有一定的仪式的:夜晚设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织女),少男少女学习模仿男耕女织,此谓之“乞巧”.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贞爱情与美满家庭.七夕节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种生”,就是人们把红豆、绿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待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求子”;“彩线”就是姑娘们以各色彩丝,穿针引线,进行比赛;“瓜果”就是茂盛的瓜果架下,少女们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以求日后获得千年不渝的爱情.“红豆、彩线、瓜果”,这些习俗在形式上过于传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加以改良发展来为今天所用.“七夕节”备受冷落是一种传统的断代,一个重要原因是“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而西方情人节,有情男女相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载体既简单而又浪漫.“七夕节”活动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从而很难被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所接受.
  两个节日相对而言,一个是具有西方外露表白的奔放特性,另一个是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风情,而当今时代的年青人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成长,在感情表达方式上也趋向于西方的个性张扬,甚至以此为荣.失去了父辈对传统节日的引导下自然导致情人节的热捧与七夕节的冷遇.
  五、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优势
  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一冷一热对比鲜明.那么,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何正确看待不同的节日?如何扭转畸轻畸重的节日偏好?更深层次的考虑,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
  依笔者之见,在以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升其各自文化的内涵与张力.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实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当代性过渡.每一种节日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显苍白的困境,因而要挖掘并提升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顺利实现当代意义上的调试.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也就是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有效实现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符号的传达关系和传达功能不仅要受到符号使用者的限定,还要受符号使用环境的制约.所有的节日符号系统的传达意义和传达功能,要受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环境的影响.[11]适应这种经济发展及转变的民俗活动就自发地得到保存和发展,而主要以早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活动因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基石而逐渐式微和消亡.因此,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过渡,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在全球化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语境中获得话语权,就需要创新传统节日的符号品牌,以使得它不仅能够被本国民众所接受,也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一定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地位,才不至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归于沉寂.
  因此,在挖掘与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需要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走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之路.这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的内在要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节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节日的西化现象日益凸现,本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日渐式微以及失去其民族个性的危机.这种局面也为我们保护本土节日文化,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敲响了警钟.
  最后,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还需要与西方的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西方的节日文化更多的注重个性的张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等,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自由、充分展现自我国的精神面貌.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填补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某些空白.因而,对于西方节日文化,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任意否定,而是要与之进行相互互动,吸收其能优化本土节日文化的元素,为本土节日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通过异质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既坚持了民族个性又创生了世界品格,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焕发生命活力.这不仅阻挡了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日渐式微的现状,而且也将为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某种可能性.
  六、结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相互碰撞中.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已经逐渐被对方所接受和容纳.但是,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则是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相互碰撞与冲击的典型例子.受风靡中国的西方情人节的冲击,作为中国民俗大节之一的七夕节,近年来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如何在西方情人节在中国日趋盛行,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对自身传统节日丧失应有的温情与敬意的今天,使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伦理文化意义,是现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开始反思七夕节走向式微的原因,力图挽救中国传统节日礼俗文化.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官方与民间应该通力合作,创设各种条件,使七夕传统节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新的载体和新的方式,使年轻人在尽情享受西方情人节愉悦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七夕节,在对洋节多一份宽容的同时,对传统节日多一份温存和敬意.因为在节日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同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