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53:25
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美学提炼出了“以和为美”的原则大法,将其确立为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普遍准则和最高要求.早在《尚书》所记载的远古时代,就有“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思想萌芽⑶,在春秋时期,“和”已是非常流行的说法,见于典籍的季札、医和、晏子、子产、单穆公、伶州鸠、史伯、伍举等人的言论中,几乎是言必谈“和”.孔子也赞同这样的说法:“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⑷董仲舒更是将“中和”之美擢拔到了“天地之道”的高度:“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地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⑸具体到艺术,如古人普遍认为档次较高的艺术样式“乐”,亦复如此,《国语·郑语》曰:“和乐如一”,《荀子·乐论》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也”,《乐记·乐论》曰:“乐者,天地之和也”,如此等等.那么,“和”所指何谓呢?古人也有说明,《国语·郑语》曰:“以他平他谓之和.”《左传》就说得更具体了:“和如羹焉”,羹是用水火醯醢盐梅与鱼肉调和烹制而成,音乐亦然:“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⑹这就是说,“和”是由多种不同的要素相融相济而成.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表述方式中总是有一个“此犹如彼”的通用格式,其中“此”与“彼”是指两种极端情况,它们相互对立,但偏离中心则完全相同.在中国人看来,这两者都不可取,可取的是它们的中间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思维方式.如孔子阐述的“过犹不及”、“欲速不达”以及“必也狂狷”等命题,采用的都是这种表述格式.就说后者,孔子的原话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⑺《礼记·中庸》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也,愚者不及也.狂近知,狷近愚.彼言道不行,即谓中庸之道.”就是说,“狂”与“狷”的形成,都是背离中庸之道所致,要避免这两种偏致,只有返归中庸之道.一个能够说明问题的现象是,上述命题后来一直为中国古典美学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