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袁张韩周列传的有关文言文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0:59:23
后汉书 袁张韩周列传的有关文言文阅读

后汉书 袁张韩周列传的有关文言文阅读
后汉书 袁张韩周列传的有关文言文阅读

后汉书 袁张韩周列传的有关文言文阅读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②如姬为公子泣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
⑵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
⑶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
译文: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⒌C(批复) ⒍A(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通过;介词,趁机.C.代词,其中的,释作那些亦可;副词,表婉商.D.介词,替;介词,对)
⒎A.(“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⒏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每句1分,得分点为“合”“坐”“相及”)
⑵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⑶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3分,得分点为“定”“尤”“谢”)
附参考译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