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 《床头捉刀人》 《涓蜀梁疑鬼》 《铁杵磨针》《鹬蚌相争》 《穿井得一人》 《孟母戒子》 《王积薪闻棋》 《(不知道什么字,下上面一个点)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2:17:32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 《床头捉刀人》 《涓蜀梁疑鬼》 《铁杵磨针》《鹬蚌相争》 《穿井得一人》 《孟母戒子》 《王积薪闻棋》 《(不知道什么字,下上面一个点)庄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 《床头捉刀人》 《涓蜀梁疑鬼》 《铁杵磨针》《鹬蚌相争》 《穿井得一人》 《孟母戒子》 《王积薪闻棋》 《(不知道什么字,下上面一个点)庄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
《拾椹供亲》 《床头捉刀人》 《涓蜀梁疑鬼》 《铁杵磨针》
《鹬蚌相争》 《穿井得一人》 《孟母戒子》 《王积薪闻棋》
《(不知道什么字,下上面一个点)庄子刺虎》 《表水涉澭》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 《床头捉刀人》 《涓蜀梁疑鬼》 《铁杵磨针》《鹬蚌相争》 《穿井得一人》 《孟母戒子》 《王积薪闻棋》 《(不知道什么字,下上面一个点)庄
我就找到这些还有一篇自己想办法吧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拾椹供亲
桑葚成熟时甘甜鲜美,城里人很少有机会吃到.但是,荒年是要用桑葚来填饱肚子,想一想也是令人悲哀的.蔡顺是当时有名的孝子,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人们推荐他出来做官,他也不答应,说是离家出去做官,会远离母亲的坟墓.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蔡顺这样的孝顺,真让人嗟叹不已.敬重父母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一辈子仅仅是以专孝顺父母作为子女的唯一事务,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了.
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蔡顺:“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古文今译
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年成不好,他就出门摘拾桑椹给母亲吃,遇到起义军,军中人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椹分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香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思的感动,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
注释
蔡顺:字君仲,东汉人
孤:幼年丧父的人.
事:伺候.
岁荒:年成不好.岁,年成,收成
日:天.顺日即为每天.
桑葚:桑树的果实,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
以:用.此处可不译.
异:不同的.此处异器为(两个)不同的器皿.
赤眉贼:即西汉末年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贼”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黑色的桑椹味道甘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道是酸的,用来给自己吃.
其:他
而:到

床头捉刀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
原文
崔琰,字季珪,眉目清秀.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解释
床:指坐榻
雄:称雄,威慑
雅望:气度;
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 (使者)
自以形陋(认为)
不足雄远国(称雄)
使崔季珪代(让)
既毕(在)
魏王何如(怎么样)
然床头捉刀人(但是)
此乃英雄也(是)
自以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猛)
翻译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长相不够威猛,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接待完毕,待匈奴人走后,曹操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举例月得十篇,或作~乎.
启示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涓蜀梁疑鬼
原文:
夏水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昂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翻译:
长夏河的南面住着一个叫涓蜀梁的人.他这个人愚蠢又胆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时,低头看见他自己的影子,以为是蹲在旁边的鬼;抬头看他的头发,以为是妖怪.转身逃跑,等他到家,由于受到过度惊吓,气绝身亡.
字词注释:
夏 :河名,即夏水,今名长夏河.
夏首:即夏水口,在今湖北省江陵东南.
焉:在那里.
涓蜀梁:人名.
善畏:容易害怕.
霄:通“宵”夜.
魅:精怪.古人以为物老则成魅.
走:跑.
曰:名叫.
愚:愚蠢.
俯:低下头.
句子解释:
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
低下头看见他的影子,以为是鬼.
背而走
转过身跑.
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媪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事实代代相传.
媪:年老的妇女.
铁杵:铁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杵:棒 木追
去:离开.
逢:碰上.
方:正在.
氏:姓…的人.
卒业:完成学业
王积薪闻棋
原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13)天下无敌⑶.将游京师⑷,宿于逆旅⑸.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⑹曰:“良宵难遣⑺,可棋(14)一局乎?”妇曰:“诺⑻.”媪曰:“第几道⑼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⑽.”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⑾,意思⑿皆所不及也.
注释
⑴本文是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卷上中的一则.《唐国史补》记唐代开元至长庆问一百多年的史事三百零八件.王积薪:人名,唐朝著名围棋手.棋:指围棋.
⑵李肇(zhào):唐代元和年问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翰林志》及《国史补》.
⑶敌:匹敌,相等.
⑷京师:京城.
⑸逆旅:旅店.逆:迎.
⑹媪(ǎo):老妇人.妇:指儿媳.
⑺良宵:美好的夜晚.遣:消遣.
⑻诺(nuò):表示应允的辞.
⑼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
⑽伏局:意为这一局棋认输了.
⑾复其势:意为再次摆出那棋的局势.
⑿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
(13)谓:认为.
(14)棋:名词作动词,下棋.
(15)及:达到
既:后
尔:你
明日:第二天
译文
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以为天下没有敌手.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译文一: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待
有顷:表示时间的词语,指过了一会儿.
毙:死.
旋:一会儿.
功:效果.
卞庄子以为(然):道理
道理
从童仆的角度上看: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两只老虎身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卞庄子花的杀双虎的功效的原因?
有顷,两虎结斗,大者伤,小者死.
成语表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举两得

老师刚讲过饱对
《拾椹供亲》 1.B2.B3.\
《床头捉刀人》 1.A 2.D 3.侧面描写
《涓蜀梁疑鬼》1. D 2.A 4.都是涓蜀梁
《铁杵磨针》1. A
《鹬蚌相争》 1.C 2.C 3.代物 代人
《穿井得一人》1. B2.D
《孟母戒子》1.D 2.D
《王积薪闻棋》 1.AC 2.A 3.B <...

全部展开

老师刚讲过饱对
《拾椹供亲》 1.B2.B3.\
《床头捉刀人》 1.A 2.D 3.侧面描写
《涓蜀梁疑鬼》1. D 2.A 4.都是涓蜀梁
《铁杵磨针》1. A
《鹬蚌相争》 1.C 2.C 3.代物 代人
《穿井得一人》1. B2.D
《孟母戒子》1.D 2.D
《王积薪闻棋》 1.AC 2.A 3.B
《()庄子刺虎》1.C
《表水涉澭》
麻烦给分吧
我做了恒久的
谢谢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