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4:15:39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 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6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通鉴》於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68篇.
  此书引起司马光之后许多史学家的醒思,史学家面临改朝换代,君臣异位的尴尬时期时,往往以资治通鉴的撰写精神为原则,强调君臣处理事情与一般人处理事情有所不同与学习思考.这一个特点由书名也可看出,「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此书虽有不少司马光自己的意见以「臣光曰」出现,但并非司马光一人完成,据资料记载,他邀请了刘攽、刘恕、范祖禹成为助手,这些人都是当时著名史家,可谓一时之选.其中刘攽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归刘恕,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一起编修《通鉴》,负责检订文字.此外,又出版了《资治通鉴考异》与《资治通鉴目录》来替这本巨著做说明.
  《通鉴》编修工作艰钜,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通鉴》在撰写前先由天文学家刘羲叟编订正确年历,作为全书的骨干,首先把史料摘录下来,按年代顺序,编成「丛目」.如果发现汇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进行考异工作.
  司马光撰《通鉴》,重视战争之描写,如对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 “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皆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司马光留意军事,严夷夏之防,目的用以积极态度抵御外侮.
  另外《通鉴》不书奇节,对往昔史料上所载奇节伟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储君,屈原自沉汨罗江,严光足加光武帝腹诸事,悉阙而不录.司马光思想保守,主张政简刑轻、轻徭薄赋,对於一切急进改革,均予以否定,诋毁商鞅变法,盛赞曹参谨尊萧何律.温公非议变法,不满王安石之新政,他请求出任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1069—1084),以书局自随,继续编纂《通鉴》;哲宗元佑元年(1086),在司马光重新执政之后,尽废新法.
  《通鉴》写作时间据资料记载一共花了19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开始一直到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1084年)才完成,书成之后,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页,就哈欠连连,欠伸思睡.此书完成后两年,司马光逝世.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