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弗洛伊德对 “力比多”看法有何异同楼下的 ,其实没答到点上.悬赏分送你了,算是鼓励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4:29:16
荣格与弗洛伊德对 “力比多”看法有何异同楼下的 ,其实没答到点上.悬赏分送你了,算是鼓励吧

荣格与弗洛伊德对 “力比多”看法有何异同楼下的 ,其实没答到点上.悬赏分送你了,算是鼓励吧
荣格与弗洛伊德对 “力比多”看法有何异同
楼下的 ,其实没答到点上.
悬赏分送你了,算是鼓励吧

荣格与弗洛伊德对 “力比多”看法有何异同楼下的 ,其实没答到点上.悬赏分送你了,算是鼓励吧
尔·古式塔夫·荣格是瑞士人.作为一位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家,荣格的形象已随着西方当代思想的大量介绍而从原来比较单薄、模糊的背景中凸现出来.他是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开创,形成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他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用于文艺批评,被称作“原型批判”.它作为一种研究文艺的途径和文艺批评的方法,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弗洛伊德对他赏识倍至,称之为自己最长的继子和事业的接班人.后来,终因学术的分歧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失和,于1911年分道扬镳.其主要分歧表现如下:
1、对力比多的崭新解释,这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虽然有人用“泛性论”这个界说来概括弗洛伊德的所有学说是以偏概全,但是毋庸置疑,弗洛伊德将性的作用视为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性的观念贯穿了他学说的始终.荣格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的一种而已,“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柏格森的活力”.〔1〕它的行迹是多方面的.在儿童时期, 它通过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成长使效能得以发挥,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营养与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什么“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只有到了青年期的发育到性成熟的阶段,力比多才通过异性之爱发泄出来.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而不仅仅在性欲方面.荣格根据力比多的理论,将人分为两大类,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种.由于力比多的趋向不同,人对环境反应也就不同.外向型的人喜欢运动、谈话、金钱,感到身外之物的价值.他们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神经过敏症.内向型的人,喜欢哲学、宗教、思想等,感到自身的价值,这种人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精神病.
2、两人在世界观上的差异. 弗洛伊德在哲学上继承的传统可以称为科学的世界观.对于他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许比其它思想对他的影响更大,如果一定要讲哲学传统,弗洛伊德说:“我一直乐于接受费希纳的思想,在许多重要观点上信奉这位思想家.”虽然“精神分析与叔本华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偶合”,但“读叔本华的著作在我一生中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而由于尼采与精神分析的惊人相似,弗洛伊德甚至“在很少一段时间里一直避免接触他的著作.”〔2 〕比弗洛伊德小19岁的荣格则完全不同,他对哲学和宗教问题有更多的兴趣.他认真阅读过康德和叔本华的著作.但尽管如此,尼采说上帝死了,而荣格把上帝作为深层心理中维持个体整合的指导原则.它接受了现象学的影响,把人的意愿,一层一层地带引下去,他曾读过印度教义,认为上帝居于最高处也居于最低处.无论我们如何追求上帝,是终点,也是起点,也是最高和最低的原始模型支配我们,上下相同.
如果我们注意到了这两位分析学家在哲学传统上的差异,就可能发现他们在整体论和动力学思想上也有差异.由于以科学主义为指导,弗洛伊德当然会更注重对原始性欲——力比多及其运动方式作出说明,同时,让人格系统的整体问题保持一种开放的,或叫实践的、临床的状态;而荣格则会更多地注重人格系统动力平衡的维系方式和修补方式,而把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泛化为人格系统中的原动力,或一般的心理能.由于同样的原因,弗洛伊德更注重对精神病原因的探讨,并且这种科学的探讨难免把人格向其动物本能和原始欲望方向追溯;而荣格更注重整合目标的实现,并且这种对理想状态的追求难免带上浓烈的思辨色彩甚至宗教气息.从理论与实践效果上看,弗洛伊德的成功更多具有社会意义和病理学意义;荣格的成功更多的具有人本学和文化学的意义.
3、新颖的人格结构说.同弗洛伊德一样, 荣格也认为心灵代表了整个人格,心灵囊括了一切意识的、潜意识的思想、情感、行为及其趋向、趋势.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将心灵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而荣格则在广度和跨度上对潜意识进行探索性研究和划分,他将心灵结构分为层次分明的三个部分: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被荣格称作“情结”,它不是人格中最深的层次.他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名为‘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的,而集体无意的内容则是所谓的‘原型’.”〔3 〕原型又被称作“原始意象”,是一种通过遗传而留传下来的先天倾向.人类从原始时代就开始了不计其数、类型众多的经验,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构造中.人们无需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人在类似的情况下与其祖先具有相似的行为倾向或思想模式.原型也就是“附着于大脑的组织结构而从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潜能.”〔4 〕它的根源是集体无意识.后者发端于人类祖先,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的无数同类经验的积淀物、凝缩物以及由它决定的心理定势和思维定向.

“原型论”是荣格心理学美学的中心议题.荣格几乎把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有关原型的研究中.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力量原型、英雄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原型如圆卷原型、武器原型等等.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5〕为了正确理解荣格的原型理论,有一点十分重要,这就是, 原型不同于人生经历过的若干往事所留下的记忆表象,不能被看作是在心中已充分形成的明晰的画面.母亲本人的照片,或某一女人的照片,它更像是一张必须通过后天来显影的照相底片.荣格说:“在内容方面,原始意象只有当它成为意识到的并因而被意识经验所充满的时候,它才是确定了的.”〔6〕荣格对人格面具、阿尼码和阿尼姆斯、阴影、 自性等原型给予了特别注意.
原型虽然是集体无意识中彼此分离的结构,它们却可以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英雄原型如果和魔鬼原型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残酷无情的领袖”这种个人类型.又如巫术原型和出生原型混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某些原始文化中的“生育巫师”,这些巫师为年轻的新娘们履行仪式,以保证她们能够生儿育女,既然原型能够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相互作用,因而能够成为造就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因素之一.
原型是普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着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全世界所有的婴儿都天生具有母亲原型.母亲的这种预先形成了的心象,后来通过现实中的母亲的外貌和举止,通过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家庭的不同子女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也就立刻出现了个性差异.
原型和情结.事实上,原型是情结的核心.原型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原型只有作为充分形成的情节和核心,才可能在意识和行动中得到表现.让我们考察一下上帝情结是怎样从上帝原型中发展起来的.同所有的原型一样,上帝原型最初也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如果上帝情结在一个人身上占据优势,那么这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所作所为都主要为上帝情结所统治.他感觉和判断一切事物都带着善与恶的标准;他宣传邪恶的人将要下地狱,圣洁的人能够进入永恒的天堂…….”〔7〕

将原型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文艺即是原型批评论.原型批评论由于它能够在人类文化学、神话、宗教中找出经验依据,并注重对艺术史的整体考察和梳理,从而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荣格在批评方法上继承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方法.二人对艺术形象不是就事论事,仅局限于事件本身和形象自身的逻辑和因果关系,而是挖掘隐藏于意识背后的深层心理源头,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追溯的是以性本能为源泉和主导的个人无意识,荣格所追溯的是以原型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批评的基本方法是由艺术形象追溯到它的原型.荣格将这种方法看作是对艺术形象和创作根源的探寻,“在回到分享神秘的状态中,即回到人类的而不是个别作家的生活经验上(个人的吉凶祸福不算在内,这里只有全人类的安危),我们才能发现艺术创作和艺术效果和秘密.”〔8 〕他运用这一方法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著《圣安娜与圣母子》,得出了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结论.荣格从这幅画中分析出了“双重母亲”的原型.这是关于人类的古老题材.人,是由人类的母亲所生,却由上帝赋予了不朽的生命,于是,人的血实际具有人和神的两重性.巨人赫拉克勒斯、埃及的法老和基督本人都有这双重血统,它们凝成原型保存于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深处.现在沿袭的宗教洗礼与教父、教母的身份得以保留至今的习俗就是双重母亲原型痕迹的有力证据.荣格说:“没有丝毫证据可以表明达·芬奇用他的绘画表达了任何其他东西.即使假定他自己等同于画中的圣子是正确的,他还是在一切可能性中表现着神话的双重母亲的母题,并未涉及到他自己私人的经历.况且,还有画过同样主题的其他艺术家,他们的情况如何呢?”〔9〕
荣格认为,艺术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它表现了原型,通过史实与神话表现了幻觉和梦想,而不在于艺术作品所选用的具体的素材——史实与神话本身,史实与神话是诗人利用的创作素材,因而原型的表现是艺术创作的中心和归宿.
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原型本身的特征.其一,从广度上看,原型具有巨大的浓缩力和概括力.它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同样也远远超越了文艺个人的生活圈子.因此,艺术作品就道出了千万人的声音,可以拥有普遍的吸引力;艺术把思想从偶然与短暂提到永恒的王国之中,将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和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并在其他人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人类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其二,从深度上看,原型发端于远古神话,也带有揭示时代发展趋势的预言的性质.荣格认为,原型与古代某种神秘的宗教密切相联,在形象的直觉中包容着某种深刻的哲理和发展流向,预示着未来,并指出每个人的冥冥之中所渴望,所期以达到的目标与大道.因此,人类通过原型在一定历史环境下的不同表现所呈现出的某种规律性可以预示未来,防患于未然.荣格还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心灵结构中阴影占压倒性优势所致.因而,当代心理学对于人类心灵结构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深层心理学容纳了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不能不对神话学、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荣格对人类心灵本身的最终基础的发现表明,不管西方人和东方人在类型学上有多少区别,他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荣格也为一种崭新的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
原型批评是在新批评派的衰落中兴起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对新批评派的反拨.原型批评正是弥补了新批评派单纯重视语言形式的弱点,从历史和艺术史,力图找出创作的源头.原型是各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的共同源泉.它犹如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这河流集结了大量的祖先的经验,贯穿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荣格开创的原型批评为后代不少人提供了一把理论标尺和参照系.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及文艺观直接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要影响,艾略特、叶芝、乔伊斯、劳伦斯等作家对古代神话、古代文学和原始的“血缘意识”的兴趣,显然与荣格学说有关.把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从表现个体日常心理引导到关注社会文化心理,这大约是荣格对文艺的最大贡献.
可以说,在其全部学术研究中,荣格表现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和伟大.荣格认为必须在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上,也就是说在自己的根上,才能正确对待世界上的事物,意识到‘自我’和‘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然后再去追求、研究、吸收其他的文化的本质,才能全面发展.”〔10〕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批判“全盘西化”,和“全面继承”,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荣格的学说带有神秘色彩,他的“原始意象”、“原型”、“幻觉”等概念含混不清.他夸大了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作家个人不过是个“工具”,不能控制创作反而被创作所控制,这些都带有片面性.荣格对原型的留传是以类比于生理遗传而加以解释的.然而,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受到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比生理现象要复杂得多.因此荣格不免跌入生物社会学的泥坑,从而缺之必要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