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梁衡《把栏杆拍遍》写论文2000字 要完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6 04:36:22
就梁衡《把栏杆拍遍》写论文2000字 要完整

就梁衡《把栏杆拍遍》写论文2000字 要完整
就梁衡《把栏杆拍遍》写论文
2000字 要完整

就梁衡《把栏杆拍遍》写论文2000字 要完整
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目光都被杂文所吸引,因为许多的杂文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读到许多作者的思想,也会引发出自己的不少思考.
其实,我曾经非常喜爱读散文,那优美甚至可以说是漂亮的文字像是甜甜的桂花茶,常常留给我一个十分美好的回味.
但是,喝多了太甜的茶,我们也难免感到厌倦,甚至反胃.也是因为这些漂亮的辞藻,我的目光匆匆扫过,不愿细读.散文多是描绘山水,或许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作者的感情,但我真的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
是梁衡把我带回到散文的面前,他端给我一杯清清的绿茶,淡淡的,并不苦,却很有分量,也很有味道,品过之后在人的心里留下许多值得体味的东西.
我读的是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书名也是他的一篇作品的题目,取自于辛弃疾的《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或者说,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梁衡就像是一个史学家,把辛弃疾的一生写得如此详尽.然而,他用的居然是散文的笔调.
以前很少读到写人的散文,也不知道此类散文居然可以承载如此深厚的内涵,表达如此饱满的感情.
这种感情,当然不是低俗的“所谓的诗人”选一处高地大声地“啊!”几声来抒发“所谓的感情”,那种泛滥的“感情”简直就是“下里巴人”.梁衡的散文是“阳春白雪”,他把辛弃疾写地那么有血有肉,他让人们被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让人们被他的才学深深吸引.
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能打动人的.辛弃疾的词曾经打动了我们,现在梁衡的散文也正在打动我们.
我读的第一篇梁衡的散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体会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丽.是文字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一个拥有镭一般极美丽颜色的居里夫人.正如居里夫妇提炼出的那0.1克镭,“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居里夫人的那一种美,除去天生的美丽外表,她的伟大——她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她的人格与精神,都将她的美,增添了好几百倍.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着的个人魅力、气质和风度.
因为梁衡的这篇散文,我对居里夫人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史上唯一一位获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这样一个模糊而遥远的概念.现在这位伟大女性的形象正在逐渐清晰起来.或许也只有用散文,才能将这位美丽的女性描摹得如此生动,如此震撼人心.
当外表美遭遇心灵美的时候,人们的审美天平往往会偏向心灵的一边.而当上帝用美丽的外表去考验一个有着美丽心灵的女子时,她对于美貌的忽视,使得天下所有女子汗颜.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在她舍弃美貌的同时,她的美已经升华到了一个精神、人格的境界.这种由灵魂深处散发出的美,跨越了百年,并会一直地延续下去.
梁衡的散文是深刻的,说“蕴涵哲理”似乎太庄重了些.他并不拿一些貌似高深的句子唬人,也不会一本正经地拉住别人摆开了架势要给人讲些什么道理.不经润色的“道理”是乏味无聊的,没有人愿意听,也不会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高明的作家会用“水到渠成”的方法,一句也不多余,一句也不生硬,却能让人心服口服.有人说,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留在我印象中的,还有一句话:“秋白不朽.”,出自于《觅渡,觅渡,渡何处》.这句话被摆在文末,只四个字,独立成段.想来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结尾了.读完全文,看过了瞿秋白的一生,谁还能无动于衷?每个人都会默默地将这个名字刻入心中,每个人都会记住这个文弱又刚强的知识分子、中共领袖.
仔细想想,梁衡的散文哪一篇不叫人为之动容呢?他选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能叫你感动的人物,用的又是极易叫人感动的散文的笔调,创造出一个有“真景物、真感情”的人生境界.
除了写人,梁衡当然也写山水散文.即使是写山水,也总有些“理”支撑着全文,不至于徒有其表,缺少内涵.但是梁衡写“理”,不会让你觉得是为了说理而写景,在骨架上裹上皮肉,化妆成一个美女;也不是取来一副美丽的皮囊再往里面塞进些骨头杂物.这些都太恐怖.梁衡的“理”是自然的流露,是边走边想,时刻都在思考的结果.就好像你看到的一个原配美人,有血有肉,有清丽的外表,有秀美的内心,骨头也不是事后才塞进去的.
梁衡在他的自序中谈到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搞“纯文学”,也有许多人喜欢读“纯文学”.但是就像梁衡在序中提到的:“大题材、深思想在作品中见少,必是导致文学的衰落.”政治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当然谁也离不开谁.
梁衡在他的散文中,已经把文学与政治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的色彩浓重了,而政治的气息也仿佛淡了许多,淡到让人觉察不出来.可是思想的光芒却让散文如此动人,如此深邃,如此耐人寻味.